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控制权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公司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3-17页 |
2.1 控制权理论 | 第13-14页 |
2.2 公司治理理论 | 第14-15页 |
2.3 信息披露理论 | 第15-16页 |
2.4 行为失范理论 | 第16-17页 |
第3章 “万科之争”背景及动因分析 | 第17-31页 |
3.1 万科公司发展现状 | 第17页 |
3.2 “万科之争”案例简介 | 第17-21页 |
3.2.1 “万科之争”主要参与方 | 第18-19页 |
3.2.2 “万科之争”重要事件回顾 | 第19-21页 |
3.3 “万科之争”特殊性分析 | 第21-24页 |
3.3.1 遭遇多方敌意并购 | 第21-22页 |
3.3.2 王石的多重身份 | 第22页 |
3.3.3 并购资金存在风险 | 第22-23页 |
3.3.4 独立董事引起重视 | 第23页 |
3.3.5 政府多部门介入 | 第23-24页 |
3.4 “万科之争”的原因分析 | 第24-31页 |
3.4.1 万科公司业绩良好 | 第24-25页 |
3.4.2 万科公司股价被低估 | 第25-26页 |
3.4.3 万科公司股权结构分散 | 第26-28页 |
3.4.4 保险资本进入市场 | 第28-29页 |
3.4.5 房地产行业吸引力巨大 | 第29-31页 |
第4章 “万科之争”行为失范分析 | 第31-39页 |
4.1 万科反敌意收购机制设计不足 | 第32-34页 |
4.1.1 公司章程设计问题 | 第32-33页 |
4.1.2 管理层反收购策略存在缺陷 | 第33-34页 |
4.2 管理层信息披露行为失范分析 | 第34-35页 |
4.3 宝能系资金来源存在风险 | 第35-36页 |
4.4 独立董事行为失范分析 | 第36-37页 |
4.5 政府监管行为失范分析 | 第37-39页 |
4.5.1 法律缺失影响控制权配置 | 第37页 |
4.5.2 “一行三会”监管缺乏联动 | 第37-39页 |
第5章 “万科之争”事件的启示 | 第39-44页 |
5.1 启示 | 第39-42页 |
5.1.1 提高反敌意收购意识、制定保护条款 | 第39页 |
5.1.2 完善信息披露违规追责机制 | 第39-40页 |
5.1.3 规范并购资金的来源 | 第40页 |
5.1.4 正确运用独立董事制度 | 第40-41页 |
5.1.5 完善控制权保护制度,加快金融监管一体化 | 第41-42页 |
5.2 研究结论 | 第42-43页 |
5.3 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