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固体接触面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轮盘间接触导热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16-28页 |
2.1 粗糙表面接触规律与接触热阻 | 第16-17页 |
2.1.1 粗糙表面接触规律 | 第16-17页 |
2.1.2 接触热阻 | 第17页 |
2.2 Cantor集粗糙表面轮廓的分形模拟 | 第17-20页 |
2.2.1 表面分形理论 | 第17-18页 |
2.2.2 Cantor集对接触表面形貌特征描述 | 第18-19页 |
2.2.3 Cantor集分形弹塑性变形接触热阻模型 | 第19-20页 |
2.3 Cantor集分形弹塑性变形接触热阻模型 | 第20-22页 |
2.3.1 Cantor集分形弹塑性变形接触热阻模型分析 | 第20-21页 |
2.3.2 宏观接触热阻与单元接触导热率系数转换 | 第21页 |
2.3.3 程序流程图 | 第21-22页 |
2.4 Cantor集表面分形参数的获得方法 | 第22-23页 |
2.5 Cantor集分形弹塑性变形接触热阻分析 | 第23-27页 |
2.5.1 不同粗糙度分形模型的分析 | 第24页 |
2.5.2 不同屈服极限分形模型的数字仿真 | 第24-25页 |
2.5.3 不同温度分形模型的数字仿真 | 第25-27页 |
2.6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转子轮盘温度分布瞬态热分析 | 第28-36页 |
3.1 热分析基本理论 | 第28-29页 |
3.1.1 导热问题概述 | 第28页 |
3.1.2 ANSYS热分析原理 | 第28-29页 |
3.2 实验台拉杆转子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9-31页 |
3.3 轮盘接触面传热系数的确定 | 第31-32页 |
3.4 实验台拉杆转子瞬态传热的计算 | 第32-34页 |
3.5 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实验台拉杆转子ANSYS建模 | 第36-49页 |
4.1 实验台拉杆转子实物模型 | 第36-37页 |
4.2 实验台拉杆转子的体网格划分 | 第37-38页 |
4.3 实验台拉杆转子模型接触单元设置 | 第38-43页 |
4.3.1 ANSYS接触基本概念 | 第38-40页 |
4.3.2 接触单元实常数设置 | 第40-41页 |
4.3.3 接触单元关键选项设置 | 第41-43页 |
4.4 实验台拉杆转子预紧力的施加 | 第43页 |
4.5 APDL加载与求解设置解析 | 第43-47页 |
4.5.1 实验台拉杆转子的非线性与收敛 | 第43-45页 |
4.5.2 有助于收敛的求解设置 | 第45-47页 |
4.6 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温度场下的拉杆转子模态分析 | 第49-59页 |
5.1 ANSYS中模态分析理论 | 第49-51页 |
5.2 温度场下实验台拉杆转子模态分析 | 第51-54页 |
5.2.1 模态提取与主自由度 | 第51-52页 |
5.2.2 间接耦合温度场的读取 | 第52-53页 |
5.2.3 实验台拉杆转子模态分析流程 | 第53-54页 |
5.3 实验台拉杆转子ANSYS模态分析 | 第54-57页 |
5.3.1 分析边界条件 | 第54-55页 |
5.3.2 求解与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5.4 预应力下的实验台拉杆转子ANSYS模态分析 | 第57-58页 |
5.4.1 不同拉杆预紧力的模态 | 第57-58页 |
5.4.2 不同时刻温度场的模态 | 第58页 |
5.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59-60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59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