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20-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1.2.1 热带山地雨林土壤碳氮空间异质性研究 | 第22-23页 |
1.2.2 地统计学在土壤碳氮空间分布上的应用进展 | 第23页 |
1.2.3 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1.2.4 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 | 第25-26页 |
1.2.5 土壤氮 | 第26-27页 |
1.2.6 土壤呼吸 | 第27-28页 |
1.2.7 土壤微生物 | 第28-29页 |
1.2.8 林窗内外N_2O排放量的异质性 | 第29-30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30-31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3-4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与实验地概况 | 第33-35页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34页 |
2.1.2 实验地概况 | 第34-35页 |
2.2 样地设置 | 第35-36页 |
2.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6-44页 |
2.3.1 气候环境监测 | 第36页 |
2.3.2 土壤有机碳及物理组分实验 | 第36-37页 |
2.3.3 土壤碳化学组分 | 第37页 |
2.3.4 土壤氮及有效氮实验 | 第37-38页 |
2.3.5 土壤呼吸实验 | 第38-39页 |
2.3.6 大样地林窗实验 | 第39页 |
2.3.7 林窗内外N_2O排放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异质性实验 | 第39-41页 |
2.3.8 海南岛典型热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实验 | 第41-42页 |
2.3.9 土壤氮矿化实验 | 第42-43页 |
2.3.10 土壤酶实验 | 第43页 |
2.3.11 土壤微生物实验 | 第43-44页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44-46页 |
2.4.1 空间分布 | 第44-45页 |
2.4.2 土壤碳化学组分 | 第45页 |
2.4.3 生物量估算 | 第45页 |
2.4.4 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海南热带山地雨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 第46-90页 |
3.1 土壤有机碳及物理组分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 第46-65页 |
3.1.1 土壤有机碳及物理组分的统计描述 | 第46-47页 |
3.1.2 土壤有机碳及物理组分的空间分布 | 第47-50页 |
3.1.3 土壤有机碳及物理组分相关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 | 第50-54页 |
3.1.4 土壤有机碳及物理组分与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逐步回归 | 第54-55页 |
3.1.5 土壤有机碳及物理组分与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RDA分析 | 第55-61页 |
3.1.6 土壤有机碳及物理组分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前两轴上的分布 | 第61-62页 |
3.1.7 土壤有机碳及物理组分相关环境因子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前两轴上的分布 | 第62-64页 |
3.1.8 土壤有机碳及物理组分的方差分解 | 第64-65页 |
3.2 土壤碳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 第65-83页 |
3.2.1 土壤碳化学组分的统计描述和形态特征 | 第65-66页 |
3.2.2 土壤碳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 | 第66-69页 |
3.2.3 土壤碳化学组分相关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 | 第69-73页 |
3.2.4 土壤碳化学组分与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的逐步线性回归 | 第73-74页 |
3.2.5 土壤碳化学组分与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RDA分析 | 第74-79页 |
3.2.6 土壤碳化学组分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前两轴上的分布 | 第79-80页 |
3.2.7 土壤碳化学组分相关环境因子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前两轴上的分布 | 第80-82页 |
3.2.8 土壤碳化学组分的方差分解 | 第82-83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83-90页 |
3.3.1 土壤有机碳及物理分组 | 第83-87页 |
3.3.2 土壤碳化学组分 | 第87-90页 |
第四章 热带山地雨林土壤氮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 第90-113页 |
4.1 土壤氮及有效氮含量的统计特征 | 第90页 |
4.2 土壤氮及有效氮的空间分布 | 第90-92页 |
4.3 土壤氮及有效氮相关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 | 第92-96页 |
4.4 土壤氮及有效氮与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的逐步线性回归 | 第96页 |
4.5 土壤氮及有效氮与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RDA分析 | 第96-102页 |
4.5.1 土壤氮及有效氮的多元回归树 | 第96-97页 |
4.5.2 土壤氮及有效氮与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RDA分析 | 第97-99页 |
4.5.3 土壤氮及有效氮与生物因子的偏RDA分析 | 第99-100页 |
4.5.4 土壤氮及有效氮与非生物因子的偏RDA分析 | 第100-102页 |
4.6 土壤氮及有效氮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前两轴上的分布 | 第102-103页 |
4.7 土壤氮及有效氮相关环境因子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前两轴上的分布 | 第103-104页 |
4.8 土壤氮及有效氮的方差分解 | 第104-106页 |
4.9 土壤碳氮与环境的关系初探 | 第106-110页 |
4.9.1 土壤碳氮水的叠加 | 第106-109页 |
4.9.2 环境、微生物、植物的关系 | 第109-110页 |
4.10 小结与讨论 | 第110-113页 |
第五章 热带山地雨林土壤呼吸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 第113-133页 |
5.1 温度和降雨的月变化 | 第113-114页 |
5.2 土壤呼吸的月变化 | 第114-115页 |
5.3 凋落物的月变化 | 第115-117页 |
5.4 土壤呼吸及组分呼吸及相关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 | 第117-119页 |
5.5 土壤呼吸及组分呼吸与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的逐步线性回归 | 第119-120页 |
5.6 土壤呼吸及组分呼吸与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RDA分析 | 第120-126页 |
5.6.1 土壤呼吸及组分呼吸的多元回归树 | 第120页 |
5.6.2 土壤呼吸及组分呼吸与生物、非生物因子的RDA分析 | 第120-122页 |
5.6.3 土壤呼吸及组分呼吸与生物因子的偏RDA分析 | 第122-124页 |
5.6.4 土壤呼吸及组分呼吸与非生物因子的偏RDA分析 | 第124-126页 |
5.7 土壤呼吸及组分呼吸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前两轴上的分布 | 第126页 |
5.8 土壤呼吸及组分呼吸相关的环境因子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前两轴上的分布 | 第126-128页 |
5.9 土壤呼吸及组分呼吸的方差分解 | 第128-129页 |
5.10 小结与讨论 | 第129-133页 |
第六章 热带山地雨林的林窗特征和林窗内外环境异质性 | 第133-152页 |
6.1 林窗特征 | 第133-141页 |
6.1.1 台风干扰的频率和强度 | 第133-134页 |
6.1.2 台风累积频率与风向的关系 | 第134页 |
6.1.3 林窗大小 | 第134-135页 |
6.1.4 林窗结构和恢复时间 | 第135-136页 |
6.1.5 林窗形成木的数量 | 第136-137页 |
6.1.6 林窗和坡度、木材密度 | 第137-138页 |
6.1.7 讨论 | 第138-141页 |
6.1.8 小结 | 第141页 |
6.2 林窗内外的N_2O排放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异质性 | 第141-152页 |
6.2.1 林窗内外的环境差异 | 第141-143页 |
6.2.2 林窗内部和外部N_2O通量的变化 | 第143-145页 |
6.2.3 N_2O排放的驱动因子 | 第145-147页 |
6.2.4 讨论 | 第147-151页 |
6.2.5 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七章 海南岛典型热带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素 | 第152-162页 |
7.1 纵向拟合法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 | 第152-155页 |
7.2 分层估算法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 | 第155-156页 |
7.3 植被、地形和土壤主要性质与土壤碳密度的相关性 | 第156-158页 |
7.4 小结与讨论 | 第158-162页 |
7.4.1 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 | 第158-159页 |
7.4.2 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土层中的垂直变化 | 第159-160页 |
7.4.3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 | 第160-162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62-167页 |
8.1 结论 | 第162-165页 |
8.2 展望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9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89-190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