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油茶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2.1 油茶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1.2.2 油茶栽培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油茶育种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1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2.3.1 叶片性状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3.2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6页 |
3.1 油茶叶片性状变异分析 | 第24-27页 |
3.1.1 叶片相关性状的变异分析 | 第25页 |
3.1.2 叶片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25-26页 |
3.1.3 不同品种/单株间的叶片相关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6-27页 |
3.1.4 普通油茶叶片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27页 |
3.2 叶片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27-32页 |
3.2.1 叶片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3.2.2 普通油茶叶片性状的综合评价 | 第29-32页 |
3.3 普通油茶叶绿素含量的变异分析 | 第32-36页 |
3.3.1 油茶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3.3.2 不同品种/单株间叶绿素含量的方差分析 | 第34页 |
3.3.3 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 第34-35页 |
3.3.4 叶绿素含量与叶片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6-38页 |
4.1 结论 | 第36页 |
4.2 讨论 | 第36-38页 |
5 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