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8页 |
1.1 引言 | 第18-19页 |
1.2 冬虫夏草中国被毛孢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2.1 冬虫夏草的形态学特征 | 第19-20页 |
1.2.2 冬虫夏草的生活史研究 | 第20-21页 |
1.2.3 冬虫夏草产业发展状况 | 第21-23页 |
1.2.4 冬虫夏草的无性型研究 | 第23-25页 |
1.3 冬虫夏草中国被毛孢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功效 | 第25-30页 |
1.3.1 虫草酸 | 第26-27页 |
1.3.2 核苷 | 第27-28页 |
1.3.3 虫草素 | 第28-29页 |
1.3.4 虫草多糖 | 第29页 |
1.3.5 其他活性成分 | 第29-30页 |
1.4 基因组和转录组学测序研究 | 第30-34页 |
1.4.1 基因组测序研究 | 第30-32页 |
1.4.2 转录组测序研究 | 第32-34页 |
1.5 冬虫夏草深层发酵及调控研究 | 第34页 |
1.6 冬虫夏草中国被毛孢的侵染过程研究 | 第34-36页 |
1.6.1 体表附着阶段 | 第35页 |
1.6.2 体壁穿透阶段 | 第35-36页 |
1.6.3 参与侵染机制的酶 | 第36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1.7.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36-37页 |
1.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7-38页 |
第二章 中国被毛孢的分离、鉴定及深层发酵 | 第38-56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6页 |
2.2.1 野生冬虫夏草的采集 | 第38-39页 |
2.2.2 培养基、试剂及仪器 | 第39页 |
2.2.3 分离组织的萌发 | 第39页 |
2.2.4 萌发组织的纯培养 | 第39-41页 |
2.2.5 培养物的菌种鉴定 | 第41-43页 |
2.2.6 18S r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43-44页 |
2.2.7 中国被毛孢深层发酵 | 第44页 |
2.2.8 虫草酸的提取及检测 | 第44页 |
2.2.9 核苷类物质的提取及检测 | 第44-45页 |
2.2.10 粗蛋白和总多糖的提取及检测 | 第45页 |
2.2.11 氨基酸的提取及检测 | 第45-46页 |
2.2.12 粗脂肪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及检测 | 第46页 |
2.3 结果 | 第46-53页 |
2.3.1 微生物形态学观察 | 第46-48页 |
2.3.2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8-50页 |
2.3.3 18S rDNA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50-51页 |
2.3.4 Biolog鉴定 | 第51-52页 |
2.3.5 菌丝体中活性成分含量分析 | 第52-53页 |
2.4 讨论 | 第53-5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中国被毛孢基因组、转录组测序及功能基因挖掘 | 第56-104页 |
3.1 引言 | 第56-5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8-74页 |
3.2.1 实验菌株 | 第58页 |
3.2.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 第58页 |
3.2.3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3.2.4 中国被毛孢基因组的制备 | 第59页 |
3.2.5 中国被毛孢基因组测序 | 第59-61页 |
3.2.6 中国被毛孢基因组序列组装 | 第61-63页 |
3.2.7 中国被毛孢基因组分析 | 第63-65页 |
3.2.8 中国被毛孢总RNA的制备 | 第65-66页 |
3.2.9 中国被毛孢转录组测序 | 第66-67页 |
3.2.10 中国被毛孢转录组分析 | 第67-68页 |
3.2.11 中国被毛孢转录组基因表达注释 | 第68页 |
3.2.12 中国被毛孢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 第68-69页 |
3.2.13 几丁质酶功能基因的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9-70页 |
3.2.14 几丁质酶功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蛋白纯化 | 第70-71页 |
3.2.15 酶学性质研究 | 第71-72页 |
3.2.16 酶学稳定性、底物特异性及酶学动力学研究 | 第72-73页 |
3.2.17 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 第73-74页 |
3.3 结果 | 第74-99页 |
3.3.1 中国被毛孢基因组原始测序数据处理 | 第74-77页 |
3.3.2 中国被毛孢基因组测序短读序列组装 | 第77页 |
3.3.3 中国被毛孢基因组测序ncRNA预测 | 第77页 |
3.3.4 中国被毛孢基因组测序重复序列分析 | 第77-78页 |
3.3.5 中国被毛孢基因组测序基因预测 | 第78-79页 |
3.3.6 中国被毛孢基因组测序基因功能注释 | 第79-81页 |
3.3.7 比较基因组学 | 第81-82页 |
3.3.8 中国被毛孢总RNA的制备及检测 | 第82-83页 |
3.3.9 中国被毛孢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 第83-85页 |
3.3.10 中国被毛孢转录组分析 | 第85页 |
3.3.11 中国被毛孢转录组功能基因COG分类 | 第85-86页 |
3.3.12 中国被毛孢转录组功能基因GO分类 | 第86-88页 |
3.3.13 中国被毛孢转录组功能基因Pathway注释 | 第88页 |
3.3.14 中国被毛孢转录组表达量分析 | 第88-90页 |
3.3.15 几丁质酶功能基因序列分析 | 第90-92页 |
3.3.16 几丁质酶功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蛋白纯化 | 第92-93页 |
3.3.17 几丁质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及温度稳定性研究 | 第93-95页 |
3.3.18 几丁质酶最适反应pH及pH稳定性研究 | 第95-96页 |
3.3.19 金属离子对几丁质酶酶活的影响 | 第96-97页 |
3.3.20 底物特异性及酶学动力学研究 | 第97-98页 |
3.3.21 几丁质酶功能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98-99页 |
3.4 讨论 | 第99-10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四章 虫草酸和虫草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发酵调控 | 第104-127页 |
4.1 引言 | 第104-10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13页 |
4.2.1 实验菌株与载体 | 第105页 |
4.2.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 第105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105页 |
4.2.4 生物合成途径的预测 | 第105页 |
4.2.5 生物合成途径的验证 | 第105-111页 |
4.2.6 荧光定量PCR | 第111-112页 |
4.2.7 基于生物合成途径的发酵调控 | 第112-113页 |
4.2.8 发酵调控后虫草酸产量的检测 | 第113页 |
4.2.9 发酵调控后虫草素产量的检测 | 第113页 |
4.3 结果 | 第113-124页 |
4.3.1 中国被毛孢虫草酸及虫草素生物合成途径分析 | 第113-116页 |
4.3.2 虫草酸及虫草素生物合成功能基因的扩增 | 第116-118页 |
4.3.3 草酸及虫草素生物合成功能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118页 |
4.3.4 虫草酸及虫草素生物合成功能基因的异源表达 | 第118-120页 |
4.3.5 虫草酸及虫草素功能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 第120-121页 |
4.3.6 虫草酸及虫草素产量的发酵调控 | 第121-124页 |
4.4 讨论 | 第124-12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基于生物合成途径分析的虫草多糖产量提升 | 第127-142页 |
5.1 引言 | 第127-12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28-131页 |
5.2.1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 | 第128页 |
5.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28页 |
5.2.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28页 |
5.2.4 中国被毛孢的深层发酵 | 第128页 |
5.2.5 菌丝体中虫草多糖的提取 | 第128页 |
5.2.6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128-129页 |
5.2.7 虫草多糖中前体单糖的含量检测 | 第129页 |
5.2.8 甘露糖生物合成途径预测及验证 | 第129-130页 |
5.2.9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第130-131页 |
5.2.10 甘露糖代谢途径中功能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 第131页 |
5.3 结果 | 第131-139页 |
5.3.1 不同金属离子对虫草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5.3.2 不同添加剂量及时间对菌丝体生物量及虫草多糖产量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5.3.3 培养基pH、剩余糖分、菌丝体生物量及虫草多糖产量的动态监测 | 第133-135页 |
5.3.4 发酵过程中虫草多糖前体单糖的含量变化 | 第135-136页 |
5.3.5 甘露糖生物合成途径的构建及验证 | 第136-138页 |
5.3.6 甘露糖生物合成功能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138-139页 |
5.4 讨论 | 第139-14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6页 |
6.1 结论 | 第142-144页 |
6.2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44-145页 |
6.3 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