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3-2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 优质师资需求增加 | 第13-14页 |
2. 优秀师资供给有限 | 第14页 |
(二)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3.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三) 研究设计 | 第17-25页 |
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 研究问题 | 第18-1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25-30页 |
(一) 特岗教师发展问题研究 | 第25-27页 |
1. 特岗教师发展的政策问题研究 | 第25-26页 |
2. 特岗教师的生存发展问题 | 第26页 |
3. 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 第26页 |
4. 特岗教师的职业培训问题 | 第26-27页 |
5. 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 | 第27页 |
(二) 湖北省新机制教师发展问题研究 | 第27-28页 |
1. 新机制教师的政策发展问题 | 第27-28页 |
2. 新机制教师的生存发展问题 | 第28页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 第28-30页 |
1. 已有研究的成效 | 第28-29页 |
2.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9-30页 |
二、新机制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一) 双因素理论的缘起 | 第30页 |
(二) 双因素理论对新机制教师发展的启示 | 第30-31页 |
(三) 内生发展理论的缘起 | 第31-33页 |
(四) 内生发展理论对新机制教师发展的启示 | 第33-35页 |
三、新机制教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60页 |
(一) 新机制教师发展现状分析 | 第35-42页 |
1. 性别特征: 女性化 | 第35-36页 |
2. 年龄特征: 年轻化 | 第36-37页 |
3. 户籍特征: 农村户籍为主 | 第37-38页 |
4. 学历特征: 本科学历为主 | 第38-39页 |
5. 家庭特征: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 第39-40页 |
6. 任教学校情况: 以乡镇中心小学和乡镇中学为主 | 第40页 |
7. 报考动机分析 | 第40-41页 |
8. 发展性特征 | 第41-42页 |
(二) 新机制教师发展问题分析 | 第42-60页 |
1. 工资问题 | 第42-47页 |
2. 生活问题 | 第47-49页 |
3. 配偶问题 | 第49-50页 |
4. 培训问题 | 第50-51页 |
5. 继续教育问题 | 第51页 |
6. 流动问题 | 第51-53页 |
7. 专业发展问题 | 第53-55页 |
8. 工作发展问题 | 第55-57页 |
9. 工作积极性问题 | 第57-60页 |
四、对新机制教师政策的基本判断 | 第60-65页 |
(一)新机制教师政策问题 | 第60页 |
(二) 新机制教师政策成效 | 第60-62页 |
(三) 新机制教师政策的基本判断 | 第62-64页 |
(四) 新机制教师政策的发展方向 | 第64-65页 |
五、新机制教师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5-77页 |
(一) 工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不完善影响着新机制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 第65-67页 |
1. 财力与事权的严重不对应 | 第65页 |
2. 政策推行过急导致相关政策不完善 | 第65-66页 |
3. 专项转移支付的周期较长且存在不规范性 | 第66-67页 |
(二) 工作生活环境欠佳影响着新机制教师的生活满意度 | 第67页 |
(三) 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和激励因素不足引发了新机制教师巨大的心理落差 | 第67-70页 |
(四) 新机制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互割裂影响着教师培训效益的提高 | 第70-71页 |
(五) 正式制度的缺位以及保健因素影响着新机制教师流动 | 第71-75页 |
1. 正式制度的缺位不利于新机制教师合理流动 | 第71-72页 |
2. 保健因素影响着新机制教师流动 | 第72-75页 |
(六) 学校培养机制的不完善和内生动力不足影响着新机制教师专业发展 | 第75-77页 |
六、促进新机制教师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7-91页 |
(一) 完善新机制教师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确保新机制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足额到位且稳步增长 | 第77-79页 |
1. 重点加强省级政府对新机制教师的财政责任 | 第77-78页 |
2. 逐步建立省级统筹的动态工资增长机制 | 第78页 |
3. 逐步完善并建立教师工资发放的保障机制 | 第78-79页 |
(二) 完善新机制教师配套政策,保证新机制教师安心从教 | 第79-80页 |
1. 加大教师生活补偿力度,切实解决新机制教师生活困难问题 | 第79页 |
2. 合理解决新机制教师配偶问题,解除新机制教师后顾之忧 | 第79-80页 |
(三) 建立起新机制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体系,促进新机制教师职业发展 | 第80-82页 |
(四) 重视新机制教师在职进修,提升新机制教师能力 | 第82-83页 |
(五) 建立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保障新机制教师合理流动 | 第83-85页 |
(六) 采取相关措施,促进新机制教师专业发展 | 第85-89页 |
1. 完善招聘相关方案,解决教师发展的外部问题 | 第85-86页 |
2. 重视新机制教师的内生发展,激活教师发展的内部动机 | 第86-89页 |
(七) 合理利用激励因素,促进新机制教师工作发展 | 第89-90页 |
(八)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新机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在校期间发表文献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