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第一章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影像解剖学测量研究 | 第16-24页 |
前言 | 第16-17页 |
1.1 材料及方法 | 第17-19页 |
1.1.1 材料 | 第17-18页 |
1.1.2 测量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1.1.3 统计学分析 | 第19页 |
1.2 结果 | 第19-21页 |
1.3 讨论 | 第21-24页 |
1.3.1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含义 | 第21-22页 |
1.3.2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可行性分析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及配套器械的初步设计 | 第24-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2.1.1 材料 | 第24页 |
2.1.2 方法 | 第24-25页 |
2.2 结果 | 第25-27页 |
2.3 讨论 | 第27-29页 |
2.3.1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特点 | 第27页 |
2.3.2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植入的优点及可行性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正常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 第29-36页 |
前言 | 第29-3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3.1.1 材料 | 第30页 |
3.1.2 方法 | 第30-33页 |
3.2 结果 | 第33-34页 |
3.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3页 |
3.2.2 正常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结果 | 第33-34页 |
3.3 讨论 | 第34-36页 |
3.3.1 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在上颈椎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3.3.2 本研究中构建的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 第36-55页 |
前言 | 第36-3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4.1.1 材料 | 第37-38页 |
4.1.2 有限元建模 | 第38-40页 |
4.1.3 有限元计算和分析 | 第40页 |
4.1.4 统计学分析 | 第40-41页 |
4.2 结果 | 第41-49页 |
4.2.1 建立寰枢椎失稳三维有限元模型 | 第41页 |
4.2.2 建立两种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 (图4-1) | 第41-43页 |
4.2.3 四种模型不同工况下的活动度比较 | 第43-47页 |
4.2.4 模型应力情况及比较 | 第47-49页 |
4.3 讨论 | 第49-55页 |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