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东胜区城乡交界带八种园林植物三维绿量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2.1 研究课题的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2.1.1 绿量的概念 | 第11页 |
2.1.2 叶面积指数的含义 | 第11页 |
2.1.3 叶幕的概念 | 第11-12页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2.2 国内外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2.3 目前研究面临问题 | 第14-15页 |
3 研究内容 | 第15-25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与观测时间 | 第15页 |
3.1.1 样地区域概况 | 第15页 |
3.1.2 研究时间选取与进展分析 | 第15页 |
3.2 主要影响因子以及变化趋势 | 第15-19页 |
3.2.1 气候与温度 | 第16-17页 |
3.2.2 日照时间 | 第17-18页 |
3.2.3 有效降水与相对湿度 | 第18-19页 |
3.2.4 土壤基质 | 第19页 |
3.3 样本组成结构 | 第19-22页 |
3.3.1 样地植物现状 | 第19-21页 |
3.3.2 样地的主要植物构成类型 | 第21-22页 |
3.4 研究植物的树种概况 | 第22-25页 |
3.4.1 国槐的生态习性 | 第22页 |
3.4.2 新疆杨的生态习性 | 第22-23页 |
3.4.3 丝绵木的生态习性 | 第23页 |
3.4.4 白扦的生态习性 | 第23页 |
3.4.5 樟子松的生态习性 | 第23-24页 |
3.4.6 山杏的生态习性 | 第24页 |
3.4.7 榆叶梅的生态习性 | 第24页 |
3.4.8 大果榆的生态习性 | 第24-25页 |
4 研究方法与测量内容 | 第25-27页 |
4.1 树种调查方法 | 第25-26页 |
4.1.1 样方法 | 第25页 |
4.1.2 样线法 | 第25-26页 |
4.2 树种生态特征的测量内容 | 第26-27页 |
4.2.1 单体树木的基本特征测量 | 第26页 |
4.2.2 叶面积测量方法 | 第26-27页 |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7-54页 |
5.1 八种植物叶面积测量结果 | 第27页 |
5.2 叶面积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5.3 树冠体积计算方程的选择 | 第28-29页 |
5.4 三维绿量的计算方程的建立 | 第29-46页 |
5.4.1 国槐三维绿量的计算与结果 | 第29-32页 |
5.4.2 新疆杨三维绿量的计算与结果 | 第32-34页 |
5.4.3 丝绵木三维绿量的计算与结果 | 第34-36页 |
5.4.4 白扦三维绿量的计算与结果 | 第36-38页 |
5.4.5 樟子松三维绿量的计算与结果 | 第38-40页 |
5.4.6 山杏三维绿量的计算与结果 | 第40-42页 |
5.4.7 榆叶梅三维绿量的计算与结果 | 第42-44页 |
5.4.8 大果榆三维绿量的计算与结果 | 第44-46页 |
5.5 三维绿量与胸径的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46-54页 |
5.5.1 国槐三维绿量与胸径建立的回归方程 | 第46-47页 |
5.5.2 新疆杨三维绿量与胸径建立的回归方程 | 第47-48页 |
5.5.3 丝绵木三维绿量与胸径建立的回归方程 | 第48-49页 |
5.5.4 白扦三维绿量与胸径建立的回归方程 | 第49-50页 |
5.5.5 樟子松三维绿量与胸径建立的回归方程 | 第50-51页 |
5.5.6 山杏三维绿量与胸径建立的回归方程 | 第51-52页 |
5.5.7 榆叶梅三维绿量与胸径建立的回归方程 | 第52-53页 |
5.5.8 大果榆三维绿量与胸径建立的回归方程 | 第53-54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不足与建议 | 第55页 |
6.3 应用与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