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9页 |
| 第2章 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界定 | 第9-24页 |
| 2.1 法律规定的理解 | 第9-16页 |
| 2.1.1 现有法律对考试的规定 | 第9-12页 |
| 2.1.2 《刑法修正案(九)》中本罪法律规定的范围分析 | 第12-16页 |
| 2.2 国家考试的界定 | 第16-19页 |
| 2.2.1 概念 | 第16-17页 |
| 2.2.2 特征 | 第17-19页 |
| 2.3 国家考试的范围 | 第19-22页 |
| 2.3.1 国家教育考试 | 第19页 |
| 2.3.2 国家工作人员录用考试 | 第19-21页 |
| 2.3.3 国家资格考试 | 第21-22页 |
| 2.3.4 国家水平考试 | 第22页 |
| 2.4 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在本罪中的作用 | 第22-24页 |
| 第3章 作弊的界定 | 第24-34页 |
| 3.1 作弊的概念 | 第24-25页 |
| 3.2 作弊的特征 | 第25-26页 |
| 3.2.1 作弊动机从单一走向多元 | 第25页 |
| 3.2.2 作弊形式从传统走向现代 | 第25页 |
| 3.2.3 作弊人员从个体走向团伙 | 第25-26页 |
| 3.3 作弊的方式 | 第26-32页 |
| 3.3.1 篡改或伪造档案 | 第26-27页 |
| 3.3.2 夹带或抄袭 | 第27-28页 |
| 3.3.3 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 | 第28-30页 |
| 3.3.4 由“枪手”替考 | 第30-31页 |
| 3.3.5 考场集体作弊 | 第31-32页 |
| 3.4 作弊的危害 | 第32-34页 |
| 3.4.1 考试作弊会严重干扰教育教学的正常活动 | 第32页 |
| 3.4.2 考试作弊会影响考试功能的实现 | 第32页 |
| 3.4.3 考试作弊会营造一种不公平竞争的氛围 | 第32-33页 |
| 3.4.4 考试作弊会践踏社会诚信道德,败坏社会风气 | 第33页 |
| 3.4.5 考试作弊会损害人才竞争机制,侵害国家利益 | 第33-34页 |
| 第4章 组织考试作弊罪中“行为”的界定 | 第34-45页 |
| 4.1 组织行为 | 第34-39页 |
| 4.1.1 组织行为的概念分析 | 第34-35页 |
| 4.1.2 组织行为的特征 | 第35-38页 |
| 4.1.3 本罪中组织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38-39页 |
| 4.2 帮助行为 | 第39-45页 |
| 4.2.1 帮助行为的概念 | 第39-41页 |
| 4.2.2 帮助行为的特征 | 第41-42页 |
| 4.2.3 本罪中帮助行为的简要分析 | 第42-45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5.1 结论 | 第45-46页 |
| 5.2 展望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