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 | 第7-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3页 |
1.1 题目来源 | 第11页 |
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8页 |
1.3.1 凝灰岩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致密储层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致密油藏形成特征与成藏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4 马朗凹陷条湖组勘探现状 | 第17页 |
1.3.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论文工作量和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0-23页 |
1.5.1 主要工作量 | 第20-22页 |
1.5.2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2-2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32页 |
2.1 构造特征 | 第23-27页 |
2.1.1 构造单元的划分 | 第23-24页 |
2.1.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4-27页 |
2.2 地层发育与沉积特征 | 第27-30页 |
2.3 成藏组合特征 | 第30-32页 |
第3章 条湖组凝灰岩形成与分布特征 | 第32-55页 |
3.1 火山喷发旋回 | 第32-45页 |
3.1.1 火山喷发旋回的划分 | 第32-34页 |
3.1.2 火山机构与火山岩相特征 | 第34-39页 |
3.1.3 凝灰岩性质与形成坏境 | 第39-45页 |
3.2 条湖组二段凝灰岩段岩石类型 | 第45-49页 |
3.2.1 凝灰岩 | 第45-49页 |
3.2.2 凝灰质泥岩 | 第49页 |
3.2.3 凝灰质粉砂岩 | 第49页 |
3.3 条湖组凝灰岩分布与控制因素 | 第49-55页 |
3.3.1 垂向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3.3.2 凝灰岩岩相分布模式与控制因素 | 第50-52页 |
3.3.3 凝灰岩分布预测 | 第52-55页 |
第4章 含沉积有机质凝灰岩致密储层孔隙形成机理 | 第55-79页 |
4.1 凝灰岩致密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特征 | 第55-66页 |
4.1.1 凝灰岩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55-60页 |
4.1.2 微观孔喉结构与类型 | 第60-66页 |
4.2 凝灰岩微观孔隙特征与形成机理 | 第66-73页 |
4.2.1 凝灰岩储集空间类型 | 第66-69页 |
4.2.2 凝灰岩微观孔隙形成机理 | 第69-73页 |
4.3 凝灰岩孔隙演化特征 | 第73-79页 |
4.3.1 脱玻化孔隙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3-76页 |
4.3.2 凝灰岩孔隙度演化规律 | 第76-79页 |
第5章 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形成机理与模式 | 第79-112页 |
5.1 油源对比 | 第79-90页 |
5.1.1 条湖组原油特征 | 第79-81页 |
5.1.2 潜在烃源岩类型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81-87页 |
5.1.3 油源对比 | 第87-90页 |
5.2 凝灰岩油藏特征 | 第90-93页 |
5.2.1 凝灰岩储层含油特征 | 第90-91页 |
5.2.2 凝灰岩油藏分布特征 | 第91-92页 |
5.2.3 致密油藏类型 | 第92-93页 |
5.3 源储分离型凝灰岩致密油藏石油充注动力学机制 | 第93-103页 |
5.3.1 原地沉积有机质对致密油藏的贡献 | 第93-94页 |
5.3.2 凝灰岩润湿性 | 第94-99页 |
5.3.3 凝灰岩石油充注的动力学机制 | 第99-103页 |
5.4 源储分离型致密油藏成藏模式 | 第103-112页 |
5.4.1 输导特征 | 第103-107页 |
5.4.2 致密油成藏与富集的关键因素 | 第107-110页 |
5.4.3 成藏模式 | 第110-11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5-12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