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抗生素的危害及处理现状 | 第11-13页 |
1.1.1 抗生素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2 抗生素的处理现状 | 第12-13页 |
1.2 金属有机框架简介 | 第13-19页 |
1.2.1 材料分类 | 第13-15页 |
1.2.2 合成方法 | 第15-17页 |
1.2.3 改性方法 | 第17页 |
1.2.4 结构特征 | 第17-19页 |
1.3 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 | 第19-23页 |
1.3.1 能源储存 | 第20-21页 |
1.3.2 气相分离 | 第21页 |
1.3.3 废水处理 | 第21-22页 |
1.3.4 多相催化 | 第22页 |
1.3.5 药物缓释 | 第22-23页 |
1.3.6 其它方面 | 第23页 |
1.4 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1.4.1 选题思路 | 第23-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3 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27-37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2.2 土霉素简介 | 第28-29页 |
2.3 实验表征方法 | 第29-30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9页 |
2.3.2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9页 |
2.3.3 热重分析(TGA) | 第29-30页 |
2.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0页 |
2.3.5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BET) | 第30页 |
2.3.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UV-Vis) | 第30页 |
2.4 吸附机理的分析方法 | 第30-37页 |
2.4.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30-33页 |
2.4.2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33-35页 |
2.4.3 吸附热力学 | 第35-37页 |
第三章 MIL-101的制备及改性 | 第37-47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2.1 MIL-101(Cr)的合成 | 第38-39页 |
3.2.2 MIL-101的改性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3.3.1 HF量对合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 改性前后MIL-101的表征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MIL-101、ED-MIL-101对土霉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7-67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4.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7-48页 |
4.2.2 动力学实验 | 第48页 |
4.2.3 等温线实验 | 第48页 |
4.2.4 pH值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5 再生方法 | 第49页 |
4.3 吸附量的计算 | 第49页 |
4.4 吸附动力学 | 第49-54页 |
4.4.1 动力学曲线 | 第49-50页 |
4.4.2 动力学模拟 | 第50-54页 |
4.5 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54-61页 |
4.5.1 吸附等温线 | 第54-55页 |
4.5.2 吸附等温线拟合 | 第55-60页 |
4.5.3 机理分析 | 第60-61页 |
4.6 吸附热力学 | 第61-62页 |
4.7 吸附pH值的影响 | 第62-63页 |
4.8 ED-MIL-101吸附土霉素再生性能 | 第63-64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得荣誉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