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态安全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1.3 项目支撑 | 第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1.2.1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 | 第19-20页 |
1.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 第20-22页 |
1.2.3 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1.3.1 农村居民点概念 | 第23页 |
1.3.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 第23-24页 |
1.3.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5 论文组织框架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 第30-3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0-32页 |
2.1.1 区位概况 | 第30-31页 |
2.1.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1页 |
2.1.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1页 |
2.1.4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1-32页 |
2.2 数据收集与数据预处理 | 第32-35页 |
2.2.1 数据收集 | 第32页 |
2.2.2 数据预处理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 第35-55页 |
3.1 规模布局特征 | 第35-43页 |
3.1.1 与其他乡镇(街道)对比分析 | 第35-37页 |
3.1.2 农村居民点与生态用地空间关系特征 | 第37-39页 |
3.1.3 农村居民点与交通道路关系特征 | 第39-40页 |
3.1.4 农村居民点与公共设施空间关系特征 | 第40-43页 |
3.2 农村居民点斑块布局特征 | 第43-47页 |
3.2.1 基于景观指数的斑块形状特征分析 | 第43-46页 |
3.2.2 斑块离散特征分析 | 第46-47页 |
3.3 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 第47-53页 |
3.3.1 农村居民点变化途径分析 | 第47-49页 |
3.3.2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变化特征 | 第49-50页 |
3.3.3 农村居民点空间热点分析 | 第50-53页 |
3.4 空间布局模式分析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研究 | 第55-70页 |
4.1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5-58页 |
4.1.1 适宜性评价影响因素层分析 | 第55-56页 |
4.1.2 适宜性影响因子确定及量化 | 第56-58页 |
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结果计算 | 第58-63页 |
4.2.1 指标权重确定 | 第58-61页 |
4.2.2 适宜性分值计算 | 第61-63页 |
4.3 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70页 |
4.3.1 农村居民点斑块适宜性评价 | 第63-64页 |
4.3.2 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斑块空间分布特点 | 第64-67页 |
4.3.3 增长极核心确定 | 第67-70页 |
第五章 面向生态安全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 第70-85页 |
5.1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法及过程 | 第70-74页 |
5.1.1 加权Voronoi图原理 | 第70-71页 |
5.1.2 引力模型 | 第71-72页 |
5.1.3 农村居民点与相邻地类相互关系 | 第72-73页 |
5.1.4 农村居民点斑块布局优化过程 | 第73-74页 |
5.2 农村居民点布局排除层设定 | 第74-77页 |
5.2.1 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层 | 第74-75页 |
5.2.2 基本农田排除层分析 | 第75-76页 |
5.2.3 生态用地排除层分析 | 第76-77页 |
5.3 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体系构建 | 第77-81页 |
5.3.1 增长核心空间影响范围 | 第77页 |
5.3.2 最强引力值计算 | 第77-78页 |
5.3.3 空间结构体系构建 | 第78-81页 |
5.4 农村居民点斑块优化方案确定 | 第81-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6.2 创新点 | 第8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