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2 友善与大学生友善观 | 第12-22页 |
2.1 友善及友善观内涵 | 第12-15页 |
2.1.1 友善的词源考察 | 第12-13页 |
2.1.2 友善观的内涵 | 第13页 |
2.1.3 友善观的理论渊源 | 第13-14页 |
2.1.4 友善观与其他相关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 第14-15页 |
2.2 大学生友善观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 第15-19页 |
2.2.1 大学生友善观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2 大学生友善观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2.3 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重要性 | 第19-22页 |
2.3.1 有利于协调大学生人际关系 | 第19-20页 |
2.3.2 有利于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工程 | 第20页 |
2.3.3 有利于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 第20-21页 |
2.3.4 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友善美德 | 第21-22页 |
3 当代大学生友善观缺失的表现及原因透视 | 第22-32页 |
3.1 当代大学生友善观缺失的表现 | 第22-26页 |
3.1.1 同情心、宽容心有所缺失 | 第22-23页 |
3.1.2 感恩父母、尊敬师长意识淡薄 | 第23-25页 |
3.1.3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意识弱化 | 第25页 |
3.1.4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不强 | 第25-26页 |
3.2 大学生友善观缺失的主客观原因透视 | 第26-32页 |
3.2.1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2 家风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高校友善观培育实效性较差 | 第28-30页 |
3.2.4 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 | 第30-32页 |
4 当代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途径探析 | 第32-42页 |
4.1 深化大学生对友善观的自我认知,提高友善观践行力 | 第32-33页 |
4.1.1 加强自我教育 | 第32-33页 |
4.1.2 强化知行统一 | 第33页 |
4.2 营造充满友善气息的家庭氛围,加强家庭教育的正面引导 | 第33-36页 |
4.2.1 发扬优良家风 | 第34页 |
4.2.2 注重言传身教 | 第34-35页 |
4.2.3 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 第35-36页 |
4.3 强化学校的友善观教育与监督机制,提升培育实效性 | 第36-39页 |
4.3.1 重视友善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 第36-37页 |
4.3.2 加大友善观渗透力度 | 第37页 |
4.3.3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 第37-38页 |
4.3.4 完善友善观教育评价体系 | 第38-39页 |
4.4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对友善的社会认同感 | 第39-42页 |
4.4.1 推进社会道德建设 | 第39-40页 |
4.4.2 丰富友善观传播渠道 | 第40页 |
4.4.3 建立健全道德奖惩机制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