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缘由与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与价值 | 第11-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卡夫卡在西方 | 第13页 |
·卡夫卡在中国 | 第13-15页 |
2“幸福”的沉沦:K 的现实世界与卡夫卡的无意识世界 | 第15-35页 |
·幸福问题的自觉 | 第15-17页 |
·诉讼之缘由:被抛的沉沦 | 第17-22页 |
·罪之表征:幸福的失落 | 第17-19页 |
·罪之本质:沉沦之罪 | 第19-22页 |
·K 在现实世界的沉沦 | 第22-25页 |
·在违背意愿的工作中失去生存之自我 | 第22-24页 |
·因精神恋爱的受阻失去生存之原动力 | 第24-25页 |
·沉沦:从K 的现实世界到卡夫卡的无意识世界 | 第25-30页 |
·卡夫卡精神世界的界定 | 第25-26页 |
·卡夫卡的无意识世界溯源 | 第26-30页 |
·意义图式的外观——无意识世界的显现 | 第30-35页 |
·梦幻——无意识世界的显现机制 | 第30-31页 |
·隐喻——无意识世界的化妆手段 | 第31-35页 |
3“存在”的超越:K 的幻想世界与卡夫卡的意识世界 | 第35-52页 |
·存在问题的自觉 | 第35-36页 |
·诉讼之希望:先行的超越 | 第36-37页 |
·K 在幻想世界的超越 | 第37-40页 |
·超越:从K 的幻想世界到卡夫卡的意识世界 | 第40-43页 |
·意义图式的内核——意识世界的表现 | 第43-52页 |
·悖谬——意义图式的内核 | 第43-45页 |
·反讽——多重意义世界的建构艺术 | 第45-52页 |
4 余论:卡夫卡的“白日梦”——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呈现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