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资料评析 | 第14-17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外研究资料评析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框架图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第19-29页 |
2.1 反向抵押贷款 | 第19-26页 |
2.1.1 反向抵押贷款概述 | 第19-21页 |
2.1.2 国外主流的反向抵押贷款模式 | 第21-24页 |
2.1.3 国内主流的反向抵押贷款模式 | 第24-26页 |
2.2 反向抵押贷款的定价模型的主要指标 | 第26-27页 |
2.2.1 预期损益两平年金 | 第26页 |
2.2.2 所得替代率 | 第26-27页 |
2.3 老年风险认知 | 第27-29页 |
2.3.1 老年风险认知的定义 | 第27页 |
2.3.2 老年风险认知的分类 | 第27-29页 |
3 上海市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 第29-44页 |
3.1 上海市养老事业的发展现状与实施以房养老的特殊重要性 | 第29-38页 |
3.1.1 上海市的老龄化现象 | 第29-31页 |
3.1.2 上海市养老资金的现状 | 第31-32页 |
3.1.3 上海市老年人居住房屋资产状况分析 | 第32-33页 |
3.1.4 上海市几种主要的以房养老模式分析及其比较 | 第33-36页 |
3.1.5 反向抵押贷款以房养老模式在上海推行的特殊重要性 | 第36-38页 |
3.2 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3.2.1 年金水平和所得替代率缺乏精确科学的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3.2.2 存在较多制约以房养老意愿度提升的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3.2.3 贷款机构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素 | 第40-41页 |
3.3 解决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问题的基本思路 | 第41-44页 |
3.3.1 借鉴美国反向抵押贷款概念,求得年金水平值和所得替代率 | 第41页 |
3.3.2 重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高业务参与意愿,实现双赢 | 第41-42页 |
3.3.3 通过多种措施防范金融机构风险并提高其积极性 | 第42-44页 |
4 基于反向抵押贷款概念的财务可行性评估分析 | 第44-59页 |
4.1 财务可行性的基本评估方法 | 第44-49页 |
4.2 资料来源与说明 | 第49-52页 |
4.2.1 退休前所得 | 第49页 |
4.2.2 房价升值率 | 第49-50页 |
4.2.3 利率 | 第50-51页 |
4.2.4 死亡率 | 第51页 |
4.2.5 期初房价 | 第51-52页 |
4.3 敏感度分析 | 第52-57页 |
4.3.1 房价升值率的敏感度分析 | 第52-54页 |
4.3.2 利率的敏感度分析 | 第54-57页 |
4.4 实例—夫妻退休实施反向抵押贷款 | 第57页 |
4.5 财务可行性评估的结论 | 第57-59页 |
5 接受意愿与实施风险的可行性评估与改善策略 | 第59-68页 |
5.1 接受意愿与提高策略的调查分析 | 第59-63页 |
5.1.1 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 第59-60页 |
5.1.2 问卷内容 | 第60-61页 |
5.1.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5.2 风险评估与管控策略分析 | 第63-68页 |
5.2.1 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63-67页 |
5.2.2 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的风险应对策略 | 第67-6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8-7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6.2 研究限制与建议 | 第69-70页 |
6.3 未来研究方向 | 第70-71页 |
附录一 60岁退休夫妻家庭反抵押贷款年金及所得替代率推导表 | 第71-72页 |
附录二 《上海市以房养老认可意愿调查问卷》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