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心理测试技术概述 | 第9-12页 |
(一)早期谎言鉴别的方法 | 第9页 |
(二)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和发展 | 第9-12页 |
二、国内外主要的编题方法 | 第12-16页 |
(一)准绳问题测试法 | 第12-13页 |
(二)犯罪情节测试法 | 第13-14页 |
(三)认知综合测试法 | 第14-16页 |
三、认知综合测试法概述 | 第16-22页 |
(一)认知综合测试法的心理学基础 | 第16-21页 |
1、关于知觉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知觉的选择性 | 第16-17页 |
(2)知觉的整体性 | 第17-18页 |
2、关于注意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选择性注意 | 第18页 |
(2)注意与环境中的客体 | 第18-19页 |
3、关于记忆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 第19页 |
(2)长时记忆 | 第19-20页 |
4、关于情绪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情绪的生理学基础 | 第20页 |
(2)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第20-21页 |
(二)认知综合测试法的理论依据 | 第21-22页 |
四、认知综合测试法区分案件不同关系者的研究 | 第22-23页 |
五、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2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六、实验研究 | 第24-44页 |
(一)实验一 模拟盗窃范式下认知综合测试法区分案件不同角色的效度研究 | 第24-34页 |
1、实验假设 | 第24页 |
2、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1)被试 | 第24-25页 |
(2)实验设备 | 第25页 |
(3)实验设计 | 第25页 |
(4)模拟犯罪情节设置 | 第25-26页 |
(5)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6)事后主观报告问卷 | 第27页 |
(7)实验程序 | 第27-28页 |
(8)数据采集 | 第28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1)对被试事后主观报告的分析 | 第28-29页 |
(2)案件角色判断结果的卡方检验 | 第29页 |
(3)被试对案件情节相关问题皮肤电反应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第29-33页 |
4、讨论 | 第33页 |
5、小结 | 第33-34页 |
(二)实验二 模拟行受贿条件下认知综合测试法区分案件不同角色的效度研究 | 第34-44页 |
1、实验假设 | 第34页 |
2、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1)被试 | 第34页 |
(2)实验设备 | 第34-35页 |
(3)实验设计 | 第35页 |
(4)模拟犯罪情节设置 | 第35页 |
(5)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6)事后主观报告问卷 | 第37页 |
(7)实验程序 | 第37-38页 |
(8)数据采集 | 第38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1)对被试事后主观报告的分析 | 第38-39页 |
(2)案件角色判断结果的卡方检验 | 第39页 |
(3)被试对案件情节相关问题皮肤电反应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第39-43页 |
4、讨论 | 第43页 |
5、小结 | 第43-44页 |
七、总讨论 | 第44-49页 |
(一)自我(涉案人)认知测试题 | 第47页 |
(二)即时心态测试题 | 第47页 |
(三)增加测试题目 | 第47-48页 |
(四)情景卷入度 | 第48-49页 |
八、总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