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税权 | 第14-15页 |
1.3.2 税收分权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0-29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2.1.1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0-22页 |
2.1.2 税收分权原则 | 第22-23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3-27页 |
2.2.1 关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研究 | 第23页 |
2.2.2 关于税收分权原则的研究 | 第23-24页 |
2.2.3 关于税收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 | 第24-26页 |
2.2.4 关于税收立法权的研究 | 第26页 |
2.2.5 关于税收征管权的研究 | 第26-27页 |
2.3 现有文献的总结和评价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中国税收分权的体制变迁及现状 | 第29-36页 |
3.1 中国税收分权的体制变迁 | 第29-31页 |
3.1.1 第一阶段(1950-1957年) | 第29页 |
3.1.2 第二阶段(1958-1977年) | 第29-30页 |
3.1.3 第三阶段(1978-1982年) | 第30页 |
3.1.4 第四阶段(1983-1994年) | 第30页 |
3.1.5 第五阶段(1994年以后) | 第30-31页 |
3.2 中国税收分权的现状 | 第31-36页 |
3.2.1 政府间税收分权的分级考察 | 第31-33页 |
3.2.2 地方税收入规模分析 | 第33-34页 |
3.2.3 地方税级配比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税收分权的国际经验 | 第36-40页 |
4.1 以美国为代表的相对分权模式 | 第36-37页 |
4.2 以日本为代表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模式 | 第37页 |
4.3 以法国为代表的相对集权模式 | 第37-38页 |
4.4 税收分权国际经验的启示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税收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 第40-48页 |
5.1 税收分权对经济的影响 | 第40-41页 |
5.1.1 税收分权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 第40-41页 |
5.1.2 税收分权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 第41页 |
5.2 税收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框架 | 第41-45页 |
5.2.1 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税收分权与经济增长 | 第41-43页 |
5.2.2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税收分权对技术水平的影响 | 第43-44页 |
5.2.3 税收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 第44-45页 |
5.3 中国式税收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45-48页 |
5.3.1 中国式税收分权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 | 第45-46页 |
5.3.2 中国式税收分权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税收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第48-56页 |
6.1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取 | 第48-49页 |
6.1.1 税收分权的实证模型 | 第48页 |
6.1.2 变量选取 | 第48-49页 |
6.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6.2.1 税收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6.2.2 税收分权度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6.2.3 稳健性检验 | 第53-56页 |
第七章 政策建议 | 第56-60页 |
7.1 适度赋予地方政府税收立法权 | 第56-57页 |
7.2 逐步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设 | 第57-58页 |
7.3 建立新型的地方征管考核机制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