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7-3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2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2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2 研究对象与目的 | 第25-26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26-2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3.3 数据来源 | 第28页 |
1.4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8-30页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30-33页 |
第2章 信托基础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33-47页 |
2.1 信托基础理论简介 | 第34-36页 |
2.2 对信托风险的研究 | 第36-40页 |
2.3 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 | 第40-44页 |
2.4 小结 | 第44-47页 |
第3章 信托风险的生成机制分析 | 第47-64页 |
3.1 信息敏感性理论 | 第47-48页 |
3.2 信托产品的信息敏感性模型 | 第48-52页 |
3.3 基于信息敏感性模型的信托风险形成机制 | 第52-60页 |
3.3.1 信息敏感性对银行资产选择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2 信息敏感性对投资者资产投向选择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3 信托产品的信息敏感性 | 第54-56页 |
3.3.4 对信托产品信息敏感性的错误感知 | 第56-60页 |
3.4 信托发展的顺周期性及基于此的宏观效应预测 | 第60-62页 |
3.4.1 信托发展的顺周期性 | 第60-62页 |
3.4.2 顺周期性下的宏观效应预测 | 第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信托风险的传导机制分析 | 第64-83页 |
4.1 信托部门业务结构解析及宏观风险效应分析 | 第64-74页 |
4.1.1 信托部门基本业务结构 | 第64-66页 |
4.1.2 主流信托业务模式的本质多为通道类融资信托业务 | 第66-70页 |
4.1.3 信托部门作为银行部门的套利工具及原因分析 | 第70-73页 |
4.1.4 作为监管套利部门的信托风险宏观效应分析 | 第73-74页 |
4.2 基于SI和SIS模型的信托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 第74-81页 |
4.2.1 传染病传播模型基本原理 | 第74-76页 |
4.2.2 风险传染的SI模型 | 第76-77页 |
4.2.3 风险传染的SIS模型 | 第77-80页 |
4.2.4 模型分析结论 | 第80-8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信托风险对银行部门冲击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83-109页 |
5.1 信托部门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宏观分析 | 第83-96页 |
5.1.1 理论基础 | 第84-85页 |
5.1.2 模型一般形式 | 第85-86页 |
5.1.3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86-88页 |
5.1.4 模型估计与检验 | 第88-96页 |
5.2 信托部门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微观分析 | 第96-106页 |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96-98页 |
5.2.2 描述性统计 | 第98-99页 |
5.2.3 实证检验 | 第99-103页 |
5.2.4 稳健性检验 | 第103-10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6章 信托部门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 | 第109-129页 |
6.1 宏观视角下的审慎监管对策建议 | 第109-111页 |
6.1.1 严格限制交叉性金融产品 | 第109-110页 |
6.1.2 增强信托产品的信息透明度 | 第110-111页 |
6.1.3 建立动态风险监测机制 | 第111页 |
6.2 微观视角下的信托公司发展对策建议 | 第111-129页 |
6.2.1 融资类为主的业务结构是信托部门系统性风险的根本成因 | 第111-115页 |
6.2.2 基于品牌经济学视角的信托公司竞争策略分析 | 第115-12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29-13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2页 |
在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