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金配合物简介 | 第10页 |
1.2 金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2.1 金配合物的催化性质 | 第10-11页 |
1.2.2 金配合物的光学性质 | 第11页 |
1.2.3 金配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11-15页 |
1.3 选题意义及目的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炔烃系列金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17-37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7-29页 |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7-19页 |
2.2.2 炔烃系列金配合物的制备 | 第19-29页 |
2.3 晶体结构 | 第29-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含硫系列金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37-44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7-38页 |
3.2.2 (R_1,R_2,R_3)P-Au-S-R金配合物的制备 | 第38-41页 |
3.3 晶体结构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金配合物的抗癌活性筛选 | 第44-52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4-46页 |
4.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4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4.2.3 实验癌细胞株 | 第45页 |
4.2.4 主要溶液及配置 | 第45-4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4 实结果与讨论 | 第47-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2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