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8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4-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 相关工作与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1.4 论文的数学符号说明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系统建模和广义互信息研究 | 第24-36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码本和解码方式 | 第24-25页 |
2.2.1 高斯码本 | 第25页 |
2.2.2 广义最近邻解码 | 第25页 |
2.3 单用户场景广义互信息研究 | 第25-33页 |
2.3.1 收发模型与失真建模 | 第25-27页 |
2.3.2 广义互信息研究 | 第27-30页 |
2.3.3 接收机的设计和优化 | 第30-32页 |
2.3.4 遍历信道的广义互信息 | 第32-33页 |
2.4 多用户场景广义互信息研究 | 第33-34页 |
2.4.1 收发模型和参数 | 第33-34页 |
2.4.2 单用户研究结论的推论 | 第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实际量化系统的可达速率研究 | 第36-46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ADC特性 | 第36-38页 |
3.2.1 对称的标量量化 | 第36-37页 |
3.2.2 量化输入归一化 | 第37-38页 |
3.3 用户收发模型 | 第38页 |
3.4 单用户研究 | 第38-43页 |
3.4.1 量化输出的协方差矩阵 | 第38-40页 |
3.4.2 量化输出和输入的相关向量 | 第40-41页 |
3.4.3 广义互信息表征的可达速率 | 第41-42页 |
3.4.4 仿真分析 | 第42-43页 |
3.5 多用户研究 | 第43-44页 |
3.5.1 多用户场景每个用户的广义互信息 | 第43-44页 |
3.5.2 仿真分析 | 第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加性量化噪声模型的速率研究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AQNM简介 | 第47页 |
4.3 基于AQNM的近似速率 | 第47-50页 |
4.3.1 单用户研究 | 第47-48页 |
4.3.2 接收机与传输速率 | 第48页 |
4.3.3 单用户场景结论拓展到多用户场景 | 第48-49页 |
4.3.4 仿真分析 | 第49-50页 |
4.4 基于AQNM分析的速率与实际量化系统的GMI的对比 | 第50-51页 |
4.4.1 对比的考虑 | 第50页 |
4.4.2 仿真结果 | 第50-51页 |
4.5 AQNM的修正 | 第51-54页 |
4.5.1 基于修正AQNM的互信息和量化系统GMI具有一致性 | 第52-53页 |
4.5.2 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 第53-54页 |
4.6 在实际量化系统中的一种低复杂度次优接收机 | 第54-57页 |
4.6.1 次优接收机的形式 | 第54页 |
4.6.2 低复杂度次优接收机与最优接收机-可达速率性能对比 | 第54-55页 |
4.6.3 低复杂度次优接收机与最优接收机-BER性能对比 | 第55-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8-64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58-60页 |
5.2 研究拓展和展望 | 第60-64页 |
5.2.1 研究拓展 | 第60-61页 |
5.2.2 展望——无线通信和大数据技术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项目经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