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校专利转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 高校专利转化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专利转化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1.2 高校专利转化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1.3 高校专利转化的特征 | 第21-22页 |
2.1.4 高校专利转化基本过程 | 第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知识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技术转移理论 | 第23页 |
2.2.3 信息论 | 第23页 |
2.2.4 协同创新理论 | 第23-24页 |
3 陕西省高校专利转化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4-36页 |
3.1 陕西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 | 第24-32页 |
3.1.1 科研经费 | 第24页 |
3.1.2 科技人才 | 第24-25页 |
3.1.3 科技成果 | 第25-32页 |
3.2 陕西省高校专利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4页 |
3.2.1 专利转化动力不足 | 第32页 |
3.2.2 转化方式的选择不合理 | 第32-33页 |
3.2.3 专利成果的创新性以及应用性欠缺 | 第33页 |
3.2.4 专利转化机制尚不完善 | 第33-34页 |
3.3 陕西高校专利成果转化问题的成因 | 第34-36页 |
3.3.1 成果转化价值取向偏位 | 第34-35页 |
3.3.2 对转化方式认识不足 | 第35页 |
3.3.3 高校应用型研究能力不强 | 第35页 |
3.3.4 转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 第35-36页 |
4 陕西省高校专利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48页 |
4.1 陕西省高校专利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6-38页 |
4.1.1 专利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7-38页 |
4.2 陕西省高校专利转化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第38-41页 |
4.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39页 |
4.2.2 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 | 第39-41页 |
4.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41-48页 |
5 陕西省高校专利转化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8-53页 |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 | 第48页 |
5.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步骤 | 第48-49页 |
5.2.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48页 |
5.2.2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第48-49页 |
5.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9-51页 |
5.4 陕西省高校专利转化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6 促进陕西省高校专利转化工作的对策 | 第53-59页 |
6.1 转变高校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 第53页 |
6.2 专利成果转化方式的优选 | 第53-54页 |
6.3 合理分配资金并多渠道寻求资金投入 | 第54-55页 |
6.4 建立校企技术进步共同利益机制 | 第55-56页 |
6.5 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 第56页 |
6.6 建立完善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 | 第56-57页 |
6.7 完善专利转化法律政策保障体系 | 第57-59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7.2 展望 | 第59-61页 |
7.2.1 研究局限 | 第59-60页 |
7.2.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A:陕西省高校专利转化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 第66-69页 |
附录B:陕西省高校专利转化现状评价调查问卷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