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2页 |
1.1 2,3-丁二醇 | 第9-11页 |
1.1.1 2,3-丁二醇理化性质 | 第9页 |
1.1.2 2,3丁二醇旋光异构体的形成机制 | 第9页 |
1.1.3 2,3-丁二醇的用途 | 第9-11页 |
1.2 生物法生产2,3-丁二醇 | 第11-14页 |
1.2.1 菌种 | 第11-13页 |
1.2.2 原料 | 第13-14页 |
1.3 木糖发酵生产2,3-丁二醇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1 微生物生产2,3-丁二醇的代谢途径 | 第14-17页 |
1.3.2 现阶段利用木糖生产2,3-丁二醇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提高菌种耐受性的研究 | 第18-21页 |
1.4.1 定向进化工程 | 第18-19页 |
1.4.2 全局转录调控工程 | 第19-21页 |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1-22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6页 |
2.1.1 实验菌株和质粒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1.4 主要培养基 | 第23-24页 |
2.1.5 主要溶液 | 第24页 |
2.1.6 引物 | 第24-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9页 |
2.2.1 质粒的构建 | 第26-31页 |
2.2.2 菌株的构建 | 第31-32页 |
2.2.3 RT-PCR的方法 | 第32-35页 |
2.2.4 种子培养 | 第35页 |
2.2.5 发酵培养 | 第35页 |
2.2.6 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35-36页 |
2.2.7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6页 |
2.2.8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2.9 压力诱导突变的方法 | 第36-38页 |
2.2.10 易错PCR的方法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9-67页 |
3.1 木糖浓度耐受性确定 | 第39-40页 |
3.2 Sigma因子编码基因rpoD表达量变化对菌株利用木糖的影响 | 第40-49页 |
3.2.1 重组菌株KP-18-rpoD、KP-7-rpoD的构建与验证 | 第40-42页 |
3.2.2 KP-18-rpoD、KP-7-rpoD与出发菌株生长速度的比较 | 第42-43页 |
3.2.3 KP-18-rpoD、KP-7-rpoD与出发菌株rpoD基因表达量的比较 | 第43-45页 |
3.2.4 KP-18-rpoD、KP-7-rpoD与出发菌株木糖消耗速率的比较 | 第45-46页 |
3.2.5 KP-18-rpoD、KP-7-rpoD与出发菌株2,3-丁二醇及副产物产量比较 | 第46-49页 |
3.3 Sigma因子编码基因rpoD突变型及定向进化菌株的筛选 | 第49-53页 |
3.3.1 rpoD突变质粒文库的构建 | 第49-53页 |
3.3.2 rpoD突变菌株文库的构建和优异表型的筛选 | 第53页 |
3.4 Sigma因子不同突变型和定向进化菌株的对比及转录组学分析 | 第53-67页 |
3.4.1 KP2、KPC与出发菌株木糖消耗速率的比较 | 第53-54页 |
3.4.2 KP2、KPC与出发菌株2,3-丁二醇及副产物产量的比较 | 第54-57页 |
3.4.3 KP2、KPC与出发菌株转录组学分析比较 | 第57-67页 |
4 结论 | 第67-68页 |
5 展望 | 第68-6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第78-79页 |
8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