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12-20页 |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虚拟电厂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2.1 虚拟电厂的概念 | 第13-14页 |
| 1.2.2 虚拟电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1.2.3 虚拟电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 1.2.4 含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分类 | 第16-17页 |
| 1.3 车-网互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 2 电动汽车特性建模与分析 | 第20-34页 |
| 2.1 电动汽车分类及充电模式 | 第20-25页 |
| 2.1.1 电动汽车的主要分类 | 第20-22页 |
| 2.1.2 电动汽车电能补给方式 | 第22-25页 |
| 2.2 电动汽车特性建模与分析 | 第25-28页 |
| 2.2.1 随机模拟法简介 | 第25页 |
| 2.2.2 电动汽车行为特性建模与分析 | 第25-28页 |
| 2.3 电动汽车可调度容量分析 | 第28-32页 |
| 2.3.1 电动汽车充电可调度容量分析 | 第29-31页 |
| 2.3.2 电动汽车放电可调度容量分析 | 第31-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3 基于能效电厂的电动汽车(E-EPP)互动建模与分析 | 第34-48页 |
| 3.1 互动管理系统的主要结构 | 第34-35页 |
| 3.1.1 互动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 | 第34-35页 |
| 3.1.2 互动标识空间 | 第35页 |
| 3.2 能效电厂的容量评估 | 第35-42页 |
| 3.2.1 灰色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35-36页 |
| 3.2.2 GM(1,1)预测模型 | 第36-40页 |
| 3.2.3 能效电厂的容量评估 | 第40-42页 |
| 3.3 E-EPP互动模型建立与求解 | 第42-44页 |
| 3.3.1 E-EPP分布式互动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 3.3.2 E-EPP互动求解策略 | 第43-44页 |
| 3.4 算例分析 | 第44-4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 4 基于虚拟电厂的车-网(E-VPP)互动建模 | 第48-60页 |
| 4.1 现代配电网的基本特征 | 第48-49页 |
| 4.1.1 现代配电网的组成 | 第48-49页 |
| 4.1.2 现代配电网的网络拓扑 | 第49页 |
| 4.2 虚拟电厂互动机制的主要结构 | 第49-52页 |
| 4.2.1 虚拟电厂的控制结构 | 第50页 |
| 4.2.2 区域内配电网时空节点地址化 | 第50-51页 |
| 4.2.3 充、放电进程控制策略 | 第51-52页 |
| 4.3 E-VPP车-网互动建模 | 第52-55页 |
| 4.3.1 外层目标函数 | 第52-53页 |
| 4.3.2 内层目标函数 | 第53-54页 |
| 4.3.3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 第54-55页 |
| 4.4 E-VPP车-网互动求解策略 | 第55-5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5 基于虚拟电厂的车-网互动的算例分析 | 第60-74页 |
| 5.1 配电网结构及主要参数 | 第60-66页 |
| 5.1.1 配电网的主要结构 | 第60页 |
| 5.1.2 配电网简化模型 | 第60-62页 |
| 5.1.3 负荷信息 | 第62-64页 |
| 5.1.4 无序充电负荷建模 | 第64-66页 |
| 5.2 参数假设 | 第66页 |
| 5.2.1 电动汽车参数假设 | 第66页 |
| 5.2.2 其他假设 | 第66页 |
| 5.3 算例分析 | 第66-73页 |
| 5.3.1 互动策略对充电功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 5.3.2 互动策略对充电尖峰的影响 | 第67-68页 |
| 5.3.3 互动策略对配电网网络损耗的影响 | 第68页 |
| 5.3.4 互动策略对碳排放的影响 | 第68-70页 |
| 5.3.5 互动策略对三相负荷不平衡度的影响 | 第70-72页 |
| 5.3.6 算例结果定量分析 | 第72-73页 |
| 5.4 算例结论 | 第73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4-76页 |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其结论 | 第74-75页 |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附录A | 第82-86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9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