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第一章 棉花黄萎病菌的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分布及危害 | 第13页 |
2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类 | 第13-14页 |
3 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特征 | 第14页 |
4 棉花黄萎病的致病机理 | 第14-16页 |
5 棉花黄萎病的防治现状 | 第16-17页 |
5.1 选育抗病品种 | 第16页 |
5.2 化学防治 | 第16-17页 |
5.3 生物防治 | 第17页 |
6 大丽轮枝菌的形态特征 | 第17-18页 |
7 大丽轮枝菌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8 水杨酸和异分支酸水解酶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LRR结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 LRR序列的来源及功能 | 第21页 |
2 LRR序列的结构分析 | 第21-25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25-75页 |
第一章 棉花黄萎病菌LRR生物信息学特征分析 | 第27-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1.1 物种的蛋白组数据库 | 第28页 |
1.2 分析软件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2.1 黄萎菌含LRR-domain蛋白的鉴定和功能注释 | 第29页 |
2.2 黄萎菌含LRR-domain蛋白结构预测 | 第29-30页 |
2.3 黄萎菌含LRR蛋白分类 | 第30-31页 |
2.4 RI-Class LRR蛋白在真菌中的保守性 | 第31-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大丽轮枝菌VDAG09119的功能分析 | 第35-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7页 |
1.1 试剂名称及来源 | 第36-37页 |
1.2 植物材料和实验菌株 | 第37页 |
1.3 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1.4 总RNA的提取 | 第38页 |
1.5 反转录RNA | 第38-39页 |
1.6 引物的合成 | 第39页 |
1.7 VDAG09119基因全长的获得 | 第39页 |
1.8 PCR产物凝胶回收 | 第39-40页 |
1.9 PCR清洁回收 | 第40页 |
1.10 目的片段与T载体的连接 | 第40-41页 |
1.1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41页 |
1.12 单克隆鉴定 | 第41-42页 |
1.13 质粒提取 | 第42-43页 |
1.14 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43-44页 |
1.15 LRR基因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44页 |
1.16 农杆菌介导的大丽轮枝菌遗传转化 | 第44-45页 |
1.17 烟草和棉花的种植 | 第45页 |
1.18 接种方法 | 第45-46页 |
1.19 生长速率测定 | 第46页 |
1.20 孢子形态观察 | 第46页 |
1.21 H_2O_2耐受性检测 | 第46页 |
1.22 苯胺蓝染色 | 第46页 |
1.23 RQ-PCR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8页 |
2.1 VDAG09119基因全长片段的获得 | 第47页 |
2.2 大丽轮枝菌V991侵染本氏烟过程中VDAG09119基因的表达模式 | 第47-48页 |
2.3 敲除载体和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2.4 突变体转化子的获得 | 第49-50页 |
2.5 致病性检测 | 第50-53页 |
2.6 生长速率检测 | 第53-54页 |
2.7 孢子形态观察和数量统计 | 第54-56页 |
2.8 植物胼胝质沉积检测 | 第56-57页 |
2.9 植物防卫基因表达检测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1页 |
第三章 VDISC1的鉴定与相关功能分析 | 第61-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1.1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转化 | 第63-64页 |
1.2 烟草叶片总蛋白的提取 | 第64-65页 |
1.3 辣椒疫霉接种方法 | 第65页 |
1.4 叶片脱色 | 第65页 |
1.5 水杨酸(SA)和水杨酸葡萄糖苷的提取方法 | 第65页 |
1.6 异分支酸酶活性测量 | 第65-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3页 |
2.1 大丽轮枝菌中异分支酸水解酶的鉴定 | 第66-68页 |
2.2 VdIsc1基因的生物信息分析 | 第68-69页 |
2.3 VdIsc1在植物中异分支酸酶的活性的检测 | 第69-70页 |
2.4 VdIsc1的N端与大丽轮枝菌致病相关 | 第70-71页 |
2.5 VdIsc1的N端不影响VdIsc1基因抑制植物免疫反应 | 第71-72页 |
2.6 VdIsc1基因抑制植物水杨酸的合成和PR1基因的表达 | 第72-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第85-8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