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0-29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2. 一般资料 | 第10页 |
| 2.1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 2.2 分组情况 | 第10页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0-12页 |
| 3.1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3.2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 3.3 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 3.4 剔除标准 | 第12页 |
| 3.5 脱落标准 | 第12页 |
| 4. 治疗方法 | 第12-13页 |
| 4.1 基础治疗 | 第12页 |
| 4.2 试验治疗 | 第12-13页 |
| 4.3 日常调护 | 第13页 |
| 4.4 疗程 | 第13页 |
| 5. 观察指标 | 第13-15页 |
| 5.1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3-15页 |
| 5.2 安全性观察 | 第15页 |
| 6. 病情程度分级 | 第15页 |
| 7. 疗效评定 | 第15-17页 |
| 7.1 疗效评定方法 | 第16页 |
| 7.2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页 |
| 7.3 随访 | 第16-17页 |
| 8. 具体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9. 统计学方法 | 第17-18页 |
| 10.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8-29页 |
| 10.1 病例完成情况比较 | 第18页 |
| 10.2 均衡性分析 | 第18-23页 |
| 10.3 治疗结果分析 | 第23-29页 |
| 讨论 | 第29-43页 |
| 1. 祖国医学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 | 第29-30页 |
| 2. 现代医学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 | 第30-31页 |
| 3. 导师经验 | 第31-33页 |
| 3.1 导师经验总论 | 第31-32页 |
| 3.2 湿热内盛证选方简述 | 第32-33页 |
| 4. 因势利导与芳香化湿 | 第33-35页 |
| 4.1 因势利导 | 第33页 |
| 4.2 芳香类药物的选择 | 第33-35页 |
| 5. 酊剂 | 第35-36页 |
| 5.1 酊剂的选用与使用注意 | 第35-36页 |
| 5.2 75%酒精组的设置 | 第36页 |
| 6. 香菊酊组方分析 | 第36-38页 |
| 6.1 处方来源 | 第36页 |
| 6.2 组成 | 第36-37页 |
| 6.3 方药作用机理分析 | 第37-38页 |
| 7. 白屑风酊组方分析 | 第38-40页 |
| 7.1 处方来源 | 第38-39页 |
| 7.2 组成 | 第39页 |
| 7.3 方药作用机理分析 | 第39-40页 |
| 8. 结论 | 第40-41页 |
| 9. 问题与展望 | 第41-43页 |
| 9.1 存在问题 | 第41-42页 |
| 9.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文献综述 | 第45-61页 |
| 1. 脂溢性皮炎的诊治现状 | 第45页 |
| 2. 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 第45-50页 |
| 2.1 病因病机 | 第45-46页 |
| 2.2 中医药治疗 | 第46-50页 |
| 3. 西医对脂溢性皮炎的诊治进展 | 第50-61页 |
| 3.1 流行病学 | 第50-51页 |
| 3.2 病因 | 第51-53页 |
| 3.3 临床表现 | 第53-54页 |
| 3.4 治疗概况 | 第54-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附件1 典型病例展示(治疗前后对比) | 第66-68页 |
| 附件2 随机数字表 | 第68-69页 |
| 附件3 CRF表 | 第69-79页 |
|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