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辣椒的大小分级与物理特性 | 第15-19页 |
| 2.1 辣椒外形与物理特性研究 | 第15-16页 |
| 2.1.1 辣椒长度测量 | 第15-16页 |
| 2.1.2 辣椒宽度测量 | 第16页 |
| 2.1.3 辣椒的质量测量 | 第16页 |
| 2.2 辣椒大小分级的研究 | 第16-18页 |
| 2.2.1 分级标准 | 第16页 |
| 2.2.2 分级效果的评定指标 | 第16-18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辣椒等级分选方法 | 第19-35页 |
| 3.1 机器视觉 | 第19页 |
| 3.2 等级分选试验平台的检测系统 | 第19-22页 |
| 3.2.1 硬件构成 | 第20-21页 |
| 3.2.2 软件实现 | 第21-22页 |
| 3.3 图像预处理 | 第22-23页 |
| 3.4 基于颜色模型的辣椒病残检测方法 | 第23-29页 |
| 3.4.1 辣椒颜色模型的选择 | 第23-26页 |
| 3.4.2 辣椒的病残缺陷分析 | 第26-28页 |
| 3.4.3 辣椒的病残缺陷提取 | 第28-29页 |
| 3.5 基于最小外接矩形的分级方法 | 第29-32页 |
| 3.5.1 最小外接矩形分级方法 | 第29-31页 |
|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 3.6 基于机器视觉的辣椒等级分选流程 | 第32-34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辣椒等级分选试验平台 | 第35-53页 |
| 4.1 辣椒等级分选平台的整体设计 | 第35页 |
| 4.2 辣椒等级分选平台的方案设计 | 第35-39页 |
| 4.2.1 输送方式 | 第36页 |
| 4.2.2 卸料方式 | 第36页 |
| 4.2.3 分级执行方式 | 第36-37页 |
| 4.2.4 分级方案的确定 | 第37页 |
| 4.2.5 传动系统的设计 | 第37-39页 |
| 4.3 辣椒分选平台的结构设计 | 第39-52页 |
| 4.3.1 上料装置的结构设计 | 第39-44页 |
| 4.3.2 识别装置 | 第44-47页 |
| 4.3.3 分选装置 | 第47-48页 |
| 4.3.4 链轮的设计 | 第48-49页 |
| 4.3.5 电动机的选择 | 第49-50页 |
| 4.3.6 机架的设计 | 第50-51页 |
| 4.3.7 试验平台的干涉性仿真 | 第51-5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整机试验 | 第53-63页 |
| 5.1 试验目的与方案 | 第53-54页 |
| 5.2 单因素试验 | 第54-55页 |
| 5.2.1 输送带的速度对辣椒分级合格率和分级效率的影响 | 第54页 |
| 5.2.2 输送带的倾斜角度对辣椒分级合格率和分级效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 5.3 多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试验 | 第55-61页 |
| 5.3.1 试验设计与结果 | 第56-57页 |
| 5.3.2 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 | 第57-60页 |
| 5.3.3 最优参数组合 | 第60-6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