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理由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理由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3-18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 第19页 |
1.4.2 历史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4.3 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20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1.5.1 研究的创新 | 第20-21页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21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1-32页 |
2.1 国家文化安全的相关概念 | 第21-25页 |
2.1.1 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 | 第22-24页 |
2.1.2 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容 | 第24-25页 |
2.2 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文化安全思想 | 第25-27页 |
2.2.2 毛泽东思想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 | 第27-29页 |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 | 第29-32页 |
3 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32-39页 |
3.1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作用受到削弱 | 第32页 |
3.2 我国公民国家文化安全意识薄弱,防范意识不强 | 第32-34页 |
3.3 我国文化市场监管机制缺失,国家文化安全存在漏洞 | 第34-36页 |
3.3.1 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决策机制缺失,掣肘国家文化安全的推进 | 第34-35页 |
3.3.2 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不到位,不利于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 第35页 |
3.3.3 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危机应对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尽快平息危机 | 第35页 |
3.3.4 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立法的缺乏,不利于国家文化安全的法制化 | 第35-36页 |
3.4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国际竞争力不强 | 第36-39页 |
3.4.1 我国文化体制落后,制约文化生产力的提高 | 第37页 |
3.4.2 我国文化立法的缺失,文化产业缺乏法律支撑 | 第37-38页 |
3.4.3 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贸易逆差巨大 | 第38页 |
3.4.4 传统文化资源面临被掠夺的风险,文化产业创新源泉被别国所用 | 第38-39页 |
4 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对策 | 第39-50页 |
4.1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 | 第39-42页 |
4.1.1 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第39-40页 |
4.1.2 以正确科学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 第40页 |
4.1.3 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 第40-41页 |
4.1.4 科学管理网络空间,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 第41-42页 |
4.2 努力提高我国公民国家文化安全意识,铸就坚实的思想防线 | 第42-44页 |
4.2.1 党员领导干部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 第42页 |
4.2.2 切实有效地增强公民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 第42-44页 |
4.2.3 信息一体化时代,不断提高公民的网络文化安全意识 | 第44页 |
4.3 完善我国文化市场监管机制,筑牢文化安全“防火墙” | 第44-47页 |
4.3.1 建立健全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决策机制 | 第45页 |
4.3.2 建立健全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 | 第45页 |
4.3.3 建立健全国家文化安全的危机应对机制 | 第45-46页 |
4.3.4 加强国家文化安全法制建设,铸就文化安全的法律防线 | 第46-47页 |
4.4 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夯实文化安全保护基础 | 第47-50页 |
4.4.1 加快调整我国的文化产业结构,发挥文化产业最大效能 | 第48页 |
4.4.2 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制度保证 | 第48页 |
4.4.3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养分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