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1 基础抗性与诱导抗病性 | 第10页 |
1.1.2 植物抗病防御信号 | 第10-12页 |
1.2 小麦白粉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1 小麦白粉病分布及危害 | 第12页 |
1.2.2 白粉菌病原物及病害症状 | 第12-13页 |
1.3 小麦抗白粉病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3.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2 小麦抗白粉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18-25页 |
3.1 材料 | 第18-20页 |
3.1.1 供试菌株和小麦 | 第18-19页 |
3.1.2 生化试剂 | 第19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3.1.4 试剂配制 | 第19-20页 |
3.2 方法 | 第20-25页 |
3.2.1 小麦的种植 | 第20-21页 |
3.2.2 白粉菌扩繁及保存 | 第21页 |
3.2.3 侵染过程观察 | 第21页 |
3.2.4 活性氧检测 | 第21-22页 |
3.2.5 细胞过敏性坏死检测 | 第22页 |
3.2.6 抗氧化酶活力检测 | 第22-23页 |
3.2.7 抗病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23-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6页 |
4.1 白粉菌在三个材料上的侵染结构形成情况 | 第25-27页 |
4.2 三个材料细胞表面的小麦与白粉菌互作位点上抗性结构形成情况 | 第27-29页 |
4.3 活性氧在三个小麦材料材料体内的积累情况 | 第29-30页 |
4.4 三个材料小麦与白粉菌互作位点的细胞死亡情况 | 第30-31页 |
4.5 三个材料中抗氧化酶活力受白粉菌诱导的情况 | 第31-34页 |
4.6 三个材料受白粉菌诱导后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34-36页 |
5 讨论 | 第36-3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37-40页 |
6.1 结论 | 第37-39页 |
6.2 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