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1 猕猴桃和苍溪红心猕猴桃 | 第11-12页 |
| 2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 第12-17页 |
| 2.1 分布及危害 | 第12-13页 |
| 2.2 病原 | 第13-14页 |
| 2.3 病害循环 | 第14-15页 |
| 2.4 病害流行因素 | 第15-17页 |
| 2.4.1 气候 | 第15-16页 |
| 2.4.2 品种 | 第16页 |
| 2.4.3 树龄 | 第16页 |
| 2.4.4 栽培管理 | 第16-17页 |
| 3 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 | 第17-18页 |
| 3.1 农业防治 | 第17页 |
| 3.2 化学防治 | 第17-18页 |
| 3.3 生物防治 | 第18页 |
| 4 昆虫抗菌肽概述 | 第18-22页 |
| 4.1 种类和特征 | 第18-19页 |
| 4.2 家蝇抗菌肽 | 第19-20页 |
| 4.3 黄粉虫抗菌肽 | 第20-21页 |
| 4.4 抗菌肽的诱导 | 第21-22页 |
| 4.5 昆虫抗菌肽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22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猕猴桃溃疡病菌分离、纯化及分子鉴定 | 第24-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 1.1 供试材料 | 第24-25页 |
| 1.2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 2.1 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结果 | 第27页 |
| 2.2 PCR产物测序结果 | 第27-28页 |
| 2.3 16S-23S rDNA ITS序列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 | 第28-29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2种昆虫抗菌肽粗提物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抑菌作用初探 | 第30-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1.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 1.2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 1.3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3种药剂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35-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1.1 供试材料 | 第35-36页 |
| 1.2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 1.3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 2.1 3种药剂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37-38页 |
| 2.2 3种药剂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抑制作用的持效性 | 第38-39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猕猴桃溃疡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 第41-5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41页 |
| 1.2 试验药剂 | 第41页 |
| 1.3 试验设计 | 第41页 |
| 1.4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 1.5 数据调查与处理 | 第42-4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3.1 喷雾处理效果 | 第43-45页 |
| 3.2 病斑刮除涂抹治疗结果 | 第45-46页 |
| 3.3 灌根治疗结果 | 第46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6-50页 |
| 全文总结 | 第50-51页 |
| 1.1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分离与纯化及分子鉴定 | 第50页 |
| 1.2 2种昆虫抗菌肽粗提物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抑菌作用 | 第50页 |
| 1.3 3种药剂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50页 |
| 1.4 猕猴桃溃疡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