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吸附技术 | 第14-16页 |
·气浮分离技术 | 第16页 |
·化学氧化技术 | 第16-19页 |
·生物修复技术 | 第19-20页 |
·存在问题及对策 | 第20-21页 |
·究内容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实验装置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23-33页 |
·实验材料与药品 | 第23-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24-30页 |
·吸附截留实验 | 第24-25页 |
·气浮分离实验 | 第25-26页 |
·Fenton氧化实验 | 第26页 |
·臭氧氧化实验 | 第26-27页 |
·高铁酸钾氧化实验 | 第27页 |
·活性炭吸附实验 | 第27-28页 |
·液态有机物泄露模拟与应急处置 | 第28-30页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0-33页 |
·取代苯的测定 | 第30页 |
·苯系物的测定 | 第30-31页 |
·高铁酸钾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臭氧的测定 | 第31-32页 |
·废水处理中COD_(cr)和TOC的测定 | 第32-33页 |
3 截留、气浮、吸附工艺在有机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 | 第33-39页 |
·截留工艺 | 第35-36页 |
·气浮工艺 | 第36页 |
·活性炭吸附工艺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Fenton、臭氧、高铁酸钾氧化工艺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58页 |
·Fenton氧化 | 第39-42页 |
·pH的影响 | 第39-40页 |
·Fe~(2+)投加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H_2O_2投加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臭氧氧化 | 第42-48页 |
·pH的影响 | 第42-44页 |
·臭氧投加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5页 |
·污染物性质结构的影响 | 第45-48页 |
·高铁酸钾氧化 | 第48-54页 |
·pH的影响 | 第48-49页 |
·高铁酸钾投加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污染物性质结构的影响 | 第52-54页 |
·不同组合工艺比较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中试试验研究及移动式应急处理装置的研发 | 第58-65页 |
·有机污染事故模拟与应急处置 | 第58-61页 |
·截留-气浮-氧化工艺 | 第58-59页 |
·截留-氧化-吸附工艺 | 第59-61页 |
·移动式应急处理装置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