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课题的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1 国内外供热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外管道安全评估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供热管道的安全评估理论概述 | 第15-18页 |
| 2.1 安全评价理论 | 第15-17页 |
| 2.1.1 安全的内涵 | 第15-16页 |
| 2.1.2 安全评价理论 | 第16-17页 |
| 2.2 安全评价方法介绍 | 第17-18页 |
| 2.2.1 定性评价法 | 第17页 |
| 2.2.2 半定量评价法 | 第17页 |
| 2.2.3 定量评价法 | 第17-18页 |
| 第3章 供热管道安全事故分析及影响因素 | 第18-28页 |
| 3.1 供热管道安全事故及其造成的危害 | 第18-19页 |
| 3.1.1 供热管道安全事故案例 | 第18-19页 |
| 3.1.2 供热管道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 | 第19页 |
| 3.2 近年来供热管道安全概述 | 第19-22页 |
| 3.2.1 近年来供热管道发展现状及管道泄漏数据统计(以邯郸市为例) | 第19-20页 |
| 3.2.2 供热系统管道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 3.2.3 供热系统管道安全运行的意义 | 第22页 |
| 3.3 影响供热管道安全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8页 |
| 3.3.1 腐蚀因素 | 第22-24页 |
| 3.3.2 第三方破坏 | 第24-26页 |
| 3.3.3 误操作 | 第26-27页 |
| 3.3.4 设计因素 | 第27-28页 |
| 第4章 模糊综合评判法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28-33页 |
| 4.1 模糊数学理论简介 | 第28页 |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 第28-29页 |
|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 第29-31页 |
| 4.4 模糊综合评判法中隶属度及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31-32页 |
| 4.5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 | 第3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5章 供热管道安全评估体系 | 第33-50页 |
| 5.1 评价因素体系 | 第33-34页 |
| 5.2 评价矩阵与评价准则 | 第34-45页 |
| 5.2.1 评分标准设置原则 | 第35页 |
| 5.2.2 因子评分及标准 | 第35-44页 |
| 5.2.3 评判矩阵 | 第44-45页 |
| 5.3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权重 | 第45-49页 |
| 5.3.1 建立供热管道风险递阶层次结构 | 第45-47页 |
| 5.3.2 构造两两比较矩阵 | 第47页 |
| 5.3.3 运用Matlab编程求解比较矩阵 | 第47页 |
| 5.3.4 权重计算及结果 | 第47-49页 |
| 5.4 评价结果的处理 | 第49-50页 |
| 第6章 供热管道安全评估方法实际案例分析 | 第50-57页 |
| 6.1 供热管网风险评估管道分段 | 第50页 |
| 6.2 确定管段因素的分值 | 第50-51页 |
| 6.3 确定评判矩阵 | 第51-52页 |
| 6.4 确定因素权重 | 第52-53页 |
| 6.5 构造评判矩阵 | 第53-56页 |
| 6.5.1 初级评判 | 第53-54页 |
| 6.5.2 二级评判 | 第54-55页 |
| 6.5.3 三级评判 | 第55-56页 |
| 6.6 评判结果 | 第56-57页 |
| 第7章 基于GIS供热管道安全评价的研究 | 第57-61页 |
| 7.1 应用GIS进行漏损评价的优势 | 第57-58页 |
| 7.2 评价基础数据的获取 | 第58页 |
| 7.3 GIS系统的二次开发分析 | 第58-59页 |
| 7.4 安全评价模块需求分析 | 第59-61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 | 第66-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