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13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1 田野调查法 | 第11页 |
1.5.2 测绘制图法 | 第11页 |
1.5.3 文献数据分析法 | 第11-12页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3-16页 |
2.1 宝鸡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第13-14页 |
2.2 宝鸡地区社会概况 | 第14页 |
2.3 宝鸡地区人文概况 | 第14-15页 |
2.4 宝鸡地区经济概况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的调查分析研究 | 第16-36页 |
3.1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的概况 | 第16页 |
3.2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的形成条件 | 第16-18页 |
3.2.1 自然条件的影响 | 第16-17页 |
3.2.2 礼制观念的影响 | 第17页 |
3.2.3 政治历史的影响 | 第17-18页 |
3.3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 | 第18-21页 |
3.3.1 总体特征 | 第18页 |
3.3.2 建筑单体的特征 | 第18页 |
3.3.3 院落组合的特征 | 第18-21页 |
3.4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的院落结构 | 第21-22页 |
3.4.1 倒座 | 第21-22页 |
3.4.2 厦房 | 第22页 |
3.4.3 厅房 | 第22页 |
3.4.4 正房 | 第22页 |
3.5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 | 第22-29页 |
3.5.1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载体 | 第23-27页 |
3.5.2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图案类型 | 第27-28页 |
3.5.3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 | 第28-29页 |
3.6 宝鸡地区留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 | 第29-36页 |
3.6.1 凤翔县周家大院 | 第29-30页 |
3.6.2 凤翔县马家大院 | 第30页 |
3.6.3 扶风县温家大院 | 第30-31页 |
3.6.4 千阳县刘家大院 | 第31页 |
3.6.5 千阳县黄家大院 | 第31-32页 |
3.6.6 渭滨区刘家大院 | 第32页 |
3.6.7 渭滨区彭家大院 | 第32页 |
3.6.8 渭滨区顾家大院 | 第32-33页 |
3.6.9 陇县徐家大院 | 第33页 |
3.6.10 陇县宋家大院 | 第33页 |
3.6.11 陇县杨家大院 | 第33-34页 |
3.6.12 陇县孙家大院 | 第34页 |
3.6.13 陇县张家大院 | 第34页 |
3.6.14 麟游县刘家大院 | 第34-35页 |
3.6.15 金台区马家大院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与地域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探索研究 | 第36-44页 |
4.1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与地域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4.1.1 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可用资源颇丰 | 第36页 |
4.1.2 丰富了地域景观设计形式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 第36-37页 |
4.1.3 盲目的抄袭和低劣的粗建现象严重 | 第37页 |
4.1.4 设计的形式和手法较为单一 | 第37-38页 |
4.2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对于地域景观设计可借鉴的经验 | 第38-39页 |
4.2.1 传统材料与技术经验的借鉴 | 第38页 |
4.2.2 审美功能经验的借鉴 | 第38-39页 |
4.3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与地域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 第39-40页 |
4.3.1 科学性原则 | 第39页 |
4.3.2 地域性原则 | 第39-40页 |
4.3.3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 第40页 |
4.4 宝鸡地区传统民居与地域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建议 | 第40-44页 |
4.4.1 尊重地域、注重时代,坚持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结合 | 第40-41页 |
4.4.2 古为今用、意在创新,坚持传承与发扬相结合 | 第41-42页 |
4.4.3 以人为本、和谐共荣,坚持科学与可持续相结合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