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染料概述及其污染现状和修复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染料概述及其污染现状 | 第11-14页 |
·染料废水修复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硫酸根自由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硫酸根自由基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 | 第18页 |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5页 |
第二章 零价锌粉活化过硫酸钠降解甲基橙研究 | 第25-51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6-27页 |
·溶液配制与锌粉的预处理 | 第27-28页 |
·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甲基橙浓度的测定 | 第29页 |
·SO_4~(2-)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HPLC的分析方法 | 第29页 |
·预处理的锌粉比表面积测定 | 第29-30页 |
·锌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30页 |
·结果 | 第30-41页 |
·甲基橙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30页 |
·甲基橙标准工作曲线的测定 | 第30-31页 |
·Zn~(2+)标准工作曲线的测定 | 第31页 |
·硫酸根标准工作曲线的测定 | 第31-32页 |
·零价锌粉活化过硫酸钠降解甲基橙 | 第32-41页 |
·单独PS、Zn~0以及Zn~0活化PS对MO的降解效果 | 第32-33页 |
·反应溶液初始pH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锌粉投加量对甲基橙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过硫酸钠投加量对甲基橙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反应体系温度对甲基橙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零价锌活化过硫酸钠降解甲基橙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36-37页 |
·零价锌粉活化过硫酸钠降解甲基橙过程中Zn~(2+)含量的变化 | 第37页 |
·零价锌活化过硫酸钠降解甲基橙过程中SO_4~(2-)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零价锌活化过硫酸钠降解甲基橙过程中COD的变化 | 第38-39页 |
·零价锌活化过硫酸钠降解甲基橙过程中TOC的变化 | 第39-40页 |
·添加自由基淬灭剂对降解甲基橙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8页 |
·pH对降解甲基橙的影响 | 第41-42页 |
·零价锌粉投加量对降解甲基橙的影响 | 第42-43页 |
·过硫酸钠投加量对降解甲基橙的影响 | 第43-44页 |
·温度对降解甲基橙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降解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45-46页 |
·Zn~(2+)、SO_4~(2-)在降解甲基橙反应过程中含量的变化 | 第46页 |
·自由基淬灭剂在降解甲基橙反应过程中的影响 | 第46-47页 |
·COD、TOC的变化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三章 零价锌粉活化过硫酸钠降解刚果红的研究 | 第51-71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2-53页 |
·溶液配制与锌粉的预处理 | 第53-54页 |
·实验步骤 | 第54-55页 |
·刚果红浓度的测定 | 第55页 |
·自由基种类的测定——电子顺磁共振(EPR) | 第55页 |
·HPLC的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预处理的锌粉比表面积测定 | 第56页 |
·结果 | 第56-64页 |
·刚果红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56页 |
·刚果红标准工作曲线的测定 | 第56-57页 |
·零价锌粉活化过硫酸钠降解刚果红 | 第57-64页 |
·单独PS、Zn~0以及Zn~0活化PS对CR的降解效果 | 第57-58页 |
·零价锌粉活化过硫酸钠降解刚果红过程中COD的变化 | 第58页 |
·零价锌粉活化过硫酸钠降解刚果红过程中TOC的变化 | 第58-59页 |
·反应溶液初始pH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零价锌粉投加量对刚果红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过硫酸钠投加量对刚果红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1页 |
·反应体系温度对刚果红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零价锌粉活化过硫酸钠降解刚果红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62-63页 |
·添加自由基淬灭剂对降解刚果红效果的影响 | 第63页 |
·电子顺磁共振测定Zn~0活化PS过程中产生自由基的种类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67页 |
·锌粉活化过硫酸钠降解刚果红和甲基橙的效果对比 | 第64-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全文结论 | 第71-73页 |
创新之处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