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1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1-12页 |
| 2 小麦纹枯病的化学防治 | 第12-17页 |
| ·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主要药剂 | 第12-13页 |
|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琥珀酸脱氢酶类抑制剂 | 第13-14页 |
| ·琥珀酸脱氢酶类杀菌剂的种类 | 第14页 |
| ·抗性分子机制 | 第14-15页 |
| ·吡咯类杀菌剂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吡咯类杀菌剂种类 | 第15-16页 |
| ·吡咯类杀菌剂的抗性分子机制 | 第16-17页 |
| 3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风险评估 | 第17-18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小麦纹枯病菌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 第19-25页 |
| 前言 | 第19-2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3页 |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 ·供试药剂 | 第20-21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21页 |
| ·小麦纹枯病菌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 第21-2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页 |
| 3 讨论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小麦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 第25-39页 |
| 前言 | 第25-2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 ·供试菌株 | 第26页 |
| ·供试试剂 | 第26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26页 |
| ·杀菌剂 | 第26-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30页 |
| ·菌株的活化 | 第27页 |
| ·小麦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测定 | 第27页 |
| ·2013年10株小麦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诱导 | 第27-28页 |
| ·强致病力菌株R0301对噻呋酰胺的抗性诱导 | 第28-29页 |
| ·菌株R1312、R1322和R1384对噻呋酰胺的紫外诱变 | 第29页 |
| ·驯化菌株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测定 | 第29页 |
| ·抗性突变体菌丝生长速率及产菌核测定 | 第29-30页 |
| ·抗性突变体抗性稳定性测定 | 第3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 ·小麦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监测 | 第30-31页 |
| ·2013年10株小麦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诱导 | 第31-32页 |
| ·强致病力菌株R0301对噻呋酰胺的抗性诱导 | 第32-34页 |
| ·菌株R1312、R1322和R1384对噻呋酰胺的紫外诱变 | 第34-35页 |
| ·抗性突变体菌丝生长速率、抗性稳定性及产菌核能力测定 | 第35-36页 |
| 3 讨论 | 第36-39页 |
| 第三章 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抗性风险评估 | 第39-55页 |
| 前言 | 第39-4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4页 |
| ·供试材料 | 第40页 |
| ·供试菌株和小麦品种 | 第40页 |
| ·供试药剂 | 第40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40页 |
| ·试验方法 | 第40-44页 |
| ·药剂母液的配制 | 第40页 |
| ·菌株的活化 | 第40-41页 |
| ·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抗性诱导 | 第41页 |
| ·抗性水平测定 | 第41页 |
| ·抗性稳定性测定 | 第41页 |
| ·交互抗性测定 | 第41-42页 |
|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2页 |
| ·渗透压敏感性测定 | 第42-43页 |
| ·致病力测定 | 第43-4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2页 |
| ·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抗性诱导 | 第44页 |
| ·驯化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测定 | 第44-46页 |
| ·抗性稳定性测定 | 第46-47页 |
| ·交互抗性测定 | 第47页 |
|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7-49页 |
| ·菌丝生长速率测定 | 第47-48页 |
| ·产菌核能力测定 | 第48-49页 |
| ·渗透压敏感性测定 | 第49-52页 |
| ·高盐(PSA+NaCl)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测定 | 第49-50页 |
| ·高糖(PSA+葡萄糖)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测定 | 第50-52页 |
| ·致病力测定 | 第52页 |
| 3 讨论 | 第5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 全文总结 | 第63-65页 |
| 附录 | 第65-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