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儿科论文

儿童哮喘湿热证发病因素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模型鼠IL-12/13、TGF-β1/Smad3、SP/VIP影响的研究

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1章 儿童哮喘湿热证发病因素临床回顾性分析第11-32页
 1 研究对象第11-13页
   ·病例来源第11页
   ·诊断标准第11-12页
   ·纳入及排除标准第12页
   ·病例分组第12页
   ·信息采集第12-13页
 2 研究方法第13页
 3 结果第13-23页
   ·哮喘湿热证病例信息统计描述第13-22页
   ·哮喘患儿湿热证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第22-23页
 4 讨论第23-31页
   ·现代中医对哮喘发病的理论研究进展第23-26页
   ·哮喘湿热证中医研究进展第26-28页
   ·湿邪与小儿哮喘的相关性探讨第28-30页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第30-31页
 5 结论第31-32页
第2章 哮喘湿热证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第32-49页
 1 实验材料第32-33页
   ·实验动物第32页
   ·主要试剂第32页
   ·主要仪器第32-33页
 2 实验方法第33-37页
   ·模型制备第33-34页
   ·实验分组第34页
   ·一般情况观察第34页
   ·诱咳引喘实验第34-35页
   ·血脂测定第35页
   ·麻醉及取材第35页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第35-36页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第36-37页
   ·舌组织病理学检测第37页
   ·统计分析第37页
 3 结果第37-46页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第37-41页
   ·诱咳引喘实验结果第41页
   ·血脂测定结果第41-43页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结果第43-44页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第44-45页
   ·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第45-46页
 4 讨论第46-48页
   ·高脂高蛋白饮食结合湿热环境制备湿热证模型的理论基础第46-47页
   ·多因素干预制备哮喘湿热证模型的实现第47-48页
 5 结论第48-49页
第3章 加味茵陈蒿汤对哮喘湿热证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验证第49-65页
 1 实验材料第49-50页
   ·实验动物第49页
   ·主要试剂第49页
   ·实验用药第49页
   ·主要仪器第49-50页
 2 实验方法第50-51页
   ·模型制备第50页
   ·实验分组第50页
   ·给药方法第50页
   ·一般情况观察第50页
   ·诱咳引喘实验第50-51页
   ·麻醉及取材第51页
   ·血脂测定第51页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第51页
   ·统计分析第51页
 3 结果第51-59页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第51-54页
   ·诱咳引喘实验结果第54-55页
   ·血脂测定结果第55-57页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第57-59页
 4 讨论第59-64页
   ·加味茵陈蒿汤选方依据第59-62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62-64页
 5 结论第64-65页
第4章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哮喘湿热证相关机制研究第65-81页
 1 实验材料第65-66页
   ·实验标本第65页
   ·主要试剂第65页
   ·主要仪器第65-66页
 2 实验方法第66-69页
   ·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12、IL-13含量第66页
   ·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TGF-β1、Smad3的表达第66-67页
   ·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SP、VIP含量第67-69页
   ·统计分析第69页
 3 结果第69-74页
   ·血清IL-12、IL-13含量的ELISA检测结果第69-70页
   ·肺组织TGF-β1、Smad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第70-72页
   ·肺组织SP、VIP含量WB检测结果第72-74页
 4 讨论第74-80页
   ·IL-12、IL-13与哮喘的相关性第74-75页
   ·TGF-β1/Smad3信号通路与哮喘的相关性第75-77页
   ·SP、VIP与哮喘的相关性第77-79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79-80页
 5 结论第80-81页
结语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94页
附录第94-117页
 附录 1第94-111页
  综述 1:现代中医对哮喘发病的理论研究进展第94-102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综述 2:哮喘湿热证研究进展第102-111页
   参考文献第107-111页
 附录 2 实验图片第111-115页
 附录 3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第115-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查新报告第118-128页
已发表论文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针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腺苷A1受体及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解乐业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英芪和胃丸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