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问题的缘起和探讨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8-9页 |
三、本文的研究的意义与思路 | 第9-11页 |
第一章 作为诗学概念的90 年代诗歌 | 第11-25页 |
第一节 90 年代诗歌前后 | 第11-19页 |
一、作为一个“后设性指设”概念 | 第11-13页 |
二、影响的焦虑——“90 年代诗歌”与“朦胧诗”和“第三代” | 第13-17页 |
三、翻译与”90 年代诗歌” | 第17-19页 |
第二节 “90 年代诗歌”的总体景观 | 第19-24页 |
一、谁在写作? | 第19-23页 |
二、地域性:”90 年代诗歌”的地理学图谱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语境研究 | 第25-35页 |
第一节 “灵晕的消逝” | 第25-29页 |
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 第25-28页 |
二、经验体系的摧毁与重构——后现代背景下的诗意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象征的消失:一种修辞语境的转换 | 第29-31页 |
一、诗歌话语的修辞 | 第29-30页 |
二、象征系统礼崩乐坏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本土象征性诗意体系的瓦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 | 第31-34页 |
一、朦胧诗的象征性诗意 | 第31-32页 |
二、谢绝象征的第三代诗歌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诗意重建:“90 年代诗歌”诗意发明 | 第35-57页 |
第一节 重组语言和诗意—— “日常生活” | 第35-39页 |
第二节 叙事性:作为一种诗意生成机制 | 第39-52页 |
第三节 后现代症候、音乐性 | 第52-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