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23-48页 |
·研究背景 | 第23-27页 |
·林木井式灌溉方法的提出 | 第23-25页 |
·林木井式灌溉方法及其特点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8-44页 |
·节水灌溉发展动态 | 第28-31页 |
·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 第31-36页 |
·土壤水分运动与入渗模型研究进展 | 第36-39页 |
·果树耗水研究进展 | 第39-41页 |
·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 第41-44页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4-47页 |
·研究目标 | 第44-45页 |
·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技术路线 | 第46-47页 |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 | 第47-4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材料方法 | 第48-6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8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67页 |
·研究对象 | 第48-49页 |
·试验土壤 | 第49-50页 |
·灰枣根系挖掘试验 | 第50-51页 |
·空白地井式灌溉水分运移试验 | 第51-54页 |
·不同径级灰枣树下井式灌溉水分运移试验 | 第54-57页 |
·井式灌溉下灰枣树光合特性研究试验 | 第57-59页 |
·井式灌溉下灰枣树茎流特征研究试验 | 第59-61页 |
·井式灌溉下地表蒸发量研究试验 | 第61-63页 |
·井式灌溉下灰枣产量、品质试验 | 第63-66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6-67页 |
第3章 不同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 | 第67-82页 |
·中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 | 第67-73页 |
·根系垂直与水平分布特征 | 第67-71页 |
·根系生长与土层深度及水平距离的关系 | 第71-72页 |
·吸收根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 | 第72-73页 |
·大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 | 第73-79页 |
·根系垂直与水平分布特征 | 第73-77页 |
·根系生长与土层深度及水平距离的关系 | 第77-78页 |
·根系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 | 第78-79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79-82页 |
第4章 空白地单管井灌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 第82-101页 |
·不同灌水时间停灌时湿润锋形状和运移过程研究 | 第82-87页 |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湿润锋形状 | 第82-85页 |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关系研究 | 第85-87页 |
·湿润锋平均运移速率分析 | 第87-90页 |
·滴头流量为 8L/h时 | 第87-89页 |
·滴头流量为 12L/h时 | 第89-90页 |
·结束灌溉时灌溉历时对湿润体容积含水量的影响 | 第90-93页 |
·滴头流量为 8L/h时 | 第90-92页 |
·滴头流量为 12 L/h时 | 第92-93页 |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形状与含水量变化特征 | 第93-98页 |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锋的形状 | 第94-95页 |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的容积含水量 | 第95-98页 |
·单管井灌湿润体与不同径级灰枣根系匹配 | 第98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98-101页 |
第5章 中径级灰枣树下双管井灌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 第101-120页 |
·不同灌水时间停灌时湿润锋形状和运移过程研究 | 第101-106页 |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湿润锋形状 | 第101-103页 |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关系研究 | 第103-106页 |
·湿润锋平均运移速率分析 | 第106-109页 |
·滴头流量为 8 L/h时 | 第106-108页 |
·滴头流量为 12 L/h时 | 第108-109页 |
·结束灌溉时湿润体容积含水量 | 第109-112页 |
·滴头流量为 8 L/h时 | 第109-110页 |
·滴头流量为 12 L/h时 | 第110-112页 |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形状与含水量变化特征 | 第112-116页 |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锋的形状 | 第112-114页 |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的容积含水量 | 第114-116页 |
·中径级灰枣树根系与湿润体匹配分析 | 第116-117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117-120页 |
第6章 大径级灰枣树下四管井灌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 第120-139页 |
·不同灌水时间停灌时湿润锋形状和运移过程研究 | 第120-125页 |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湿润锋形状 | 第120-122页 |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关系研究 | 第122-125页 |
·湿润锋平均运移速率分析 | 第125-127页 |
·滴头流量为 8 L/h | 第125-126页 |
·滴头流量为 12 L/h | 第126-127页 |
·结束灌溉时湿润体容积含水量 | 第127-130页 |
·滴头流量为 8L/h | 第128-129页 |
·滴头流量为 12L/h | 第129-130页 |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形状与含水量变化特征 | 第130-135页 |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锋的形状 | 第130-132页 |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的容积含水量 | 第132-135页 |
·大径级灰枣树根系与湿润体匹配分析 | 第135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135-139页 |
第7章 井式灌溉下灰枣光合特性研究 | 第139-163页 |
·井灌下中径级灰枣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日变化 | 第140-146页 |
·不同生育期P_n日变化 | 第140-142页 |
·不同生育期T_r日变化 | 第142-143页 |
·不同生育期G_s日变化 | 第143-144页 |
·不同生育期C_i日变化 | 第144-145页 |
·不同生育期WUE日变化 | 第145-146页 |
·井灌下大径级灰枣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日变化 | 第146-151页 |
·不同生育期P_n日变化 | 第146-147页 |
·不同生育期T_r日变化 | 第147-148页 |
·不同生育期G_s日变化 | 第148-149页 |
·不同生育期C_i日变化 | 第149-150页 |
·不同生育期WUE日变化 | 第150-151页 |
·漫灌与井灌下灰枣树光合特性年变化对比研究 | 第151-158页 |
·不同灌溉方式下中、大径级灰枣树P_n、T_r年变化 | 第152-155页 |
·不同灌溉方式下中、大径级灰枣树G_s、C_i年变化 | 第155-157页 |
·不同灌溉方式下中、大径级灰枣树WUE年变化 | 第157-158页 |
·中、大径级灰枣树不同灌溉下气体交换参数对比 | 第158-159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159-163页 |
第8章 井式灌溉下灰枣树干茎流特性研究 | 第163-173页 |
·井式灌溉下中径级灰枣树茎流量变化规律 | 第163-167页 |
·井式灌溉条件下中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日变化 | 第163-164页 |
·井式灌溉条件下中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日累积量 | 第164-165页 |
·井式灌溉条件下中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165-166页 |
·不同灌溉方式(漫灌、井式灌溉)下中径级灰枣茎流参数对比 | 第166-167页 |
·井式灌溉下大径级灰枣树茎流量变化规律 | 第167-170页 |
·井式灌溉条件下大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日变化 | 第167-168页 |
·井式灌溉条件下大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日累积量 | 第168页 |
·井式灌溉条件下大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168-169页 |
·不同灌溉方式(漫灌、井式灌溉)下大径级灰枣茎流参数对比 | 第169-17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170-173页 |
第9章 井式灌溉下灰枣地表蒸发量研究 | 第173-187页 |
·井式灌溉、漫灌条件下中径级灰枣树蒸发特性 | 第173-178页 |
·井式灌溉下各个生育期距离树干不同距离处蒸发量变化 | 第174-176页 |
·漫灌下各个生育期距离树干不同距离处蒸发量变化 | 第176-177页 |
·两种灌溉方式下中径级灰枣树地表蒸发特性对比 | 第177-178页 |
·井式灌溉、漫灌条件下大径级灰枣树蒸发特性 | 第178-184页 |
·井式灌溉下各个生育期距离树干不同距离处蒸发量变化 | 第180-182页 |
·漫灌下各个生育期距离树干不同距离处蒸发量变化 | 第182-183页 |
·两种灌溉方式下大径级灰枣树地表蒸发特性对比 | 第183-184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184-187页 |
第10章 不同灌溉方式下灰枣产量、品质研究 | 第187-192页 |
·不同灌溉下灰枣果实产量对比 | 第187-188页 |
·不同灌溉下灰枣果实品质对比 | 第188-19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190-192页 |
第11章 沙壤下中、大径级灰枣树井式灌溉技术规程 | 第192-195页 |
·节水指标 | 第192页 |
·中径级灰枣树 | 第192页 |
·大径级灰枣树 | 第192页 |
·红枣产量、质量指标 | 第192页 |
·灌溉水源 | 第192页 |
·高效、精准井式灌溉技术 | 第192-195页 |
·中径级灰枣树 | 第192-193页 |
·大径级灰枣树 | 第193-195页 |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5-200页 |
·主要结论 | 第195-198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98-199页 |
·研究展望 | 第199-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12页 |
致谢 | 第212-214页 |
作者简介 | 第214-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