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树木学论文--树木生态学论文

北京市主要树种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8页
   ·立体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立题依据第10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的基本范畴第11-12页
     ·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概念及功能第11-12页
     ·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的实现途径第12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20页
     ·国外对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的认识过程第13-16页
     ·国内对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的认识过程第16-20页
     ·小结第20页
   ·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方法学研究第20-26页
     ·植被滞纳空气颗粒物研究方法第20-25页
     ·小结第25-26页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第26-28页
     ·研究思路第26页
     ·论文结构第26-28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第28-40页
   ·研究区概况第28-29页
   ·北京市林木资源概况第29-31页
     ·北京市现有林木资源概况第29-30页
     ·北京市造林规划第30-31页
   ·北京市环境质量概况第31-33页
   ·研究地点第33-35页
   ·研究内容第35页
   ·研究方法第35-39页
     ·试材料第35-36页
     ·采样时间第36页
     ·野外样地调查和样品采集第36-37页
     ·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第37-38页
     ·树种叶片表面粗糙度第38-39页
     ·叶片微观结构第39页
     ·颗粒物理可溶性粒子分析第39页
     ·数据分析第39页
   ·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北京市主要树种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第40-46页
 引言第40-4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3页
     ·不同树种叶片颗粒物附着密度第41-42页
     ·植物叶片滞纳不同粒级颗粒物所占的比例第42-43页
   ·讨论第43-45页
     ·不同树种滞纳颗粒物的差异第43-44页
     ·不同树种滞纳颗粒物影响因素第44页
     ·不同树种滞纳颗粒物所占比例变化第44-45页
   ·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北京市主要树种滞纳空气颗粒物时间变化规律第46-56页
 引言第46-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3页
     ·树种滞纳颗粒物能力时间动态变化特征第47-49页
     ·树种叶片结构差异分析第49-50页
     ·叶片表面AFM扫描特征分析第50-52页
     ·叶片表面的AFM扫描参数第52-53页
   ·讨论第53-55页
     ·不同树种滞纳颗粒物能力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第53-54页
     ·叶片表面微观形态特征对叶片滞纳颗粒物能力的影响第54-55页
   ·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北京市不同污染点树种对空气颗粒物的滞纳能力研究第56-64页
 引言第56-57页
   ·结果分析第57-61页
     ·不同污染地点树种叶片滞纳颗粒物量第57-59页
     ·不同污染地点空气颗粒物元素组成分析第59-60页
     ·不同污染地点树种叶片微结构差异分析第60-61页
   ·讨论第61-63页
     ·叶片微观结构对滞纳颗粒物的影响第62页
     ·不同污染地点对叶片结构形态的影响第62-63页
   ·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北京市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研究第64-84页
 引言第64页
   ·不同林分滞纳颗粒物功能研究第64-75页
     ·降雨对颗粒物的洗脱作用第64-68页
     ·研究区洗脱次数测定第68页
     ·叶面积指数调查第68-70页
     ·不同林分的叶面积指数第70-72页
     ·不同林分年滞纳颗粒物量的确定第72-73页
     ·北京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分布式测算方法第73-75页
   ·北京市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研究第75-81页
     ·北京市百万亩造林滞纳空气颗粒物预测第75-76页
     ·北京市森林滞纳空气颗粒物研究第76-81页
   ·北京市树种优化及造林建议第81-83页
     ·北京市森林建设面临的问题第81-82页
     ·北京市树种优化及建议第82-83页
   ·小结第83-84页
第七章 植物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特征结论与展望第84-90页
   ·植物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特征分析第84-86页
     ·不同树种滞纳颗粒物的差异第85页
     ·不同树种滞纳颗粒物空间格局第85-86页
     ·不同林龄对滞纳污染物的影响第86页
   ·主要结论第86-87页
   ·论文创新点第87页
   ·植物减霾前景与展望第87-89页
     ·前景第87-88页
     ·展望第88-89页
   ·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2页
个人简介第102-104页
导师简介第104-106页
成果目录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漓江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体系构建研究
下一篇:林业废弃物预处理提高酶解产糖及产沼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