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1. 绪论 | 第15-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我国推行海绵城市建设 | 第15页 |
·全球气候变迁,洪涝灾害频发 | 第15-16页 |
·校园规模不断扩大 | 第16页 |
·水资源危机 | 第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文献查阅法 | 第18页 |
·案例研究 | 第18页 |
·SUSTAIN雨洪模型模拟 | 第18-19页 |
·ArcGIS空间分析 | 第19页 |
·论文构架 | 第19-20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实践 | 第20-32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美国的最佳管理办法和低影响开发 | 第21页 |
·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 | 第21-22页 |
·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 | 第22页 |
·新西兰的低影响设计 | 第22页 |
·日本的雨水贮留渗透计划 | 第22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SUSTAIN模型在雨洪管理措施规划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雨洪管理措施规划中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雨洪管理规划中对不同地域气候特征的研究 | 第25页 |
·雨洪管理规划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 第25-26页 |
·雨洪管理规划中缺乏公众参与与环境教育方面的研究 | 第26页 |
·案例实践 | 第26-32页 |
·国外校园绿地雨洪管理措施应用案例 | 第26-29页 |
·国内校园绿地雨洪管理措施应用案例 | 第29-32页 |
3. 雨洪管理相关概念、具体措施和与校园绿地相结合的设计 | 第32-56页 |
·基础概念 | 第32-36页 |
·场地内水文循环 | 第32页 |
·土壤与入渗 | 第32-33页 |
·降雨 | 第33-34页 |
·地表径流 | 第34页 |
·集水区 | 第34-35页 |
·暴雨水污染 | 第35-36页 |
·雨洪管理的技术措施 | 第36-46页 |
·干式滞留池 | 第36-37页 |
·湿式滞留池 | 第37-38页 |
·人工湿地 | 第38-39页 |
·透水铺砖 | 第39-40页 |
·入渗池 | 第40-41页 |
·草沟 | 第41-43页 |
·绿屋顶 | 第43-44页 |
·雨水花园(生物调蓄池) | 第44-45页 |
·雨水桶 | 第45-46页 |
·雨洪管理措施对雨水控制的效果 | 第46-48页 |
·径流削减目标 | 第46-47页 |
·污染物控制目标 | 第47-48页 |
·雨洪管理措施与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结合 | 第48-54页 |
·校园绿地空间特点 | 第48-49页 |
·与校园绿地结合的设计 | 第49-54页 |
·校园绿地中雨洪管理规划布局原则和目标 | 第54-56页 |
·原则 | 第54-55页 |
·目标 | 第55-56页 |
4. SUSTAIN模型的原理及系统概述 | 第56-62页 |
·SUSTAIN模型概述 | 第56页 |
·SUSTAIN模型组成 | 第56-62页 |
·构架管理模块 | 第57-58页 |
·土地模拟模块 | 第58页 |
·LID/BMP模块 | 第58-59页 |
·传输模块 | 第59-60页 |
·优化模块 | 第60页 |
·后处理模块 | 第60-62页 |
5. 研究区域的基础条件分析 | 第62-72页 |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目标 | 第62-65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62-65页 |
·研究目标 | 第65页 |
·福建农林大学下安校园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65-67页 |
·缺乏基于雨洪管理校园雨水专项规划 | 第66页 |
·校园用地不透水下垫面面积大,雨季积水严重 | 第66页 |
·雨水利用模式单一,竖向设计不合理,缺乏雨洪管理措施的综合应用 | 第66-67页 |
·研究区域基础资料 | 第67-71页 |
·气象资料 | 第67页 |
·自然水文特征 | 第67-68页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68-69页 |
·土地利用特征 | 第69-70页 |
·区域排水系统 | 第70-71页 |
·土壤及地下水特征 | 第71页 |
·研究区域汇水区划分 | 第71-72页 |
6. 基于SUSTArN模型的校园雨洪管理措施规划 | 第72-97页 |
·SUSTAIN模型系统的建立 | 第72-73页 |
·现状场景的建立 | 第73-79页 |
·研究区域内排水系统和下垫面概念化 | 第73-74页 |
·现状场景的模拟 | 第74-76页 |
·研究区域的雨洪管理措施选取 | 第76-79页 |
·本研究采用的水文水质参数设定 | 第79页 |
·不同雨洪管理措施规划场景的建立 | 第79-85页 |
·LID措施的规划方案 | 第80-83页 |
·BMP措施的规划方案 | 第83-84页 |
·LID-BMP联合策略的规划方案 | 第84-85页 |
·三种雨洪管理措施规划方案的结果与讨论 | 第85-88页 |
·年径流总量削减 | 第85-86页 |
·年最大峰值流量削减 | 第86-87页 |
·污染物控制 | 第87-88页 |
·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88-89页 |
·LID-BMP联合策略规划方案优化 | 第89-94页 |
·优化目标 | 第89页 |
·优化结果与讨论 | 第89-94页 |
·福建农林大学下安校区雨洪管理措施规划建议 | 第94-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讨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