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的理论背景及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四、选题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商业综合体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19页 |
一、现代商业综合体的源起 | 第14页 |
(一)初期产生——前店后宅 | 第14页 |
(二)发展中期——下店上宅 | 第14页 |
(三)逐步形成阶段——多功能复合 | 第14页 |
二、商业综合体的涵义 | 第14-15页 |
三、商业综合体的空间类型 | 第15-18页 |
(一)商业区域空间 | 第16页 |
(二)服务设施空间 | 第16-17页 |
(三)休闲区域空间 | 第17页 |
(四)交通区域空间 | 第17-18页 |
四、商业综合体在城市中的运用 | 第18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8页 |
注释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商业综合体中的视觉导视系统 | 第19-26页 |
一、导视系统的源起 | 第19-20页 |
(一)导视系统的来源 | 第19-20页 |
(二)导视系统的涵义 | 第20页 |
二、导视系统的应用价值 | 第20页 |
三、导视系统的类型 | 第20-23页 |
(一)识别类标识 | 第21页 |
(二)指示类标识 | 第21页 |
(三)资讯类标识 | 第21页 |
(四)说明类标识 | 第21-22页 |
(五)禁止类标识 | 第22-23页 |
四、设计流程 | 第23-24页 |
(一)导视设计规划阶段 | 第23页 |
(二)设计深化阶段 | 第23页 |
(三)施工设计阶段 | 第23-24页 |
(四)设计复审阶段 | 第24页 |
(五)设计激活 | 第24页 |
(六)应用后评估 | 第24页 |
(七)维护阶段 | 第24页 |
五、标识的内容与位置 | 第24-25页 |
(一)标识的内容 | 第24页 |
(二)标识的位置 | 第24-25页 |
六、小结 | 第25页 |
注释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商业综合体中视觉导视系统的应用要素分析 | 第26-45页 |
一、尺度和比例 | 第26-29页 |
(一)公共环境标识的比例 | 第26-27页 |
(二)公共环境标识的尺度 | 第27-29页 |
二、材料与肌理 | 第29-32页 |
(一)商业综合体中视觉导视系统的材料 | 第29-31页 |
(二)商业综合体中视觉导视系统的肌理 | 第31-32页 |
三、位置与视觉 | 第32-36页 |
(一)商业综合体中视觉导视系统的位置 | 第32-34页 |
(二)公共环境标识的视觉 | 第34-36页 |
四、色彩与采光 | 第36-42页 |
(一)公共环境标识的色彩 | 第36-39页 |
(二)公共环境标识的采光 | 第39-42页 |
五、图形与文字 | 第42-44页 |
(一)商业综合体中视觉导视系统的图形 | 第42-43页 |
(二)商业综合体中视觉导视系统的文字 | 第43-44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引入实例——哈尔滨万达广场的视觉导视系统分析 | 第45-52页 |
一、哈尔滨万达广场的概况 | 第45-46页 |
二、哈尔滨万达广场的视觉导视系统分析 | 第46-47页 |
三、视觉导视系统设计 | 第47-51页 |
(一)设计分析 | 第47页 |
(二)视觉导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47-51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