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符号说明及缩写词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粘细菌中的滑行运动 | 第16-17页 |
·粘细菌的双运动系统 | 第17-26页 |
·粘细菌的A运动系统 | 第18-21页 |
·粘细菌的S运动系统 | 第21-26页 |
·粘细菌的发育过程 | 第26-27页 |
·海洋耐盐粘细菌 | 第27页 |
·mts基因簇的发现 | 第27-29页 |
·耐盐粘细菌HW-1的突变株HL-1的获得 | 第27-28页 |
·mts基因簇及其同源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8-29页 |
·Myxococcus xanthus DK1622中同源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29页 |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MTS应答海水增强细胞表面粘附力的机制分析 | 第32-50页 |
·实验材料 | 第32-35页 |
·菌株及质粒 | 第32-33页 |
·培养基 | 第33-34页 |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仪器耗材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42页 |
·mts基因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36页 |
·钙荧光白染色法检测菌株的EPS产生能力 | 第36页 |
·菌株的S运动能力分析 | 第36页 |
·mts与epsA双敲除突变株的构建 | 第36-40页 |
·mts回补菌株的构建 | 第40-42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2-49页 |
·mts基因簇结构域及信号肽预测 | 第42-44页 |
·不同二价阳离子条件下HW-1菌株的EPS产量及S运动能力分析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各突变株的粘附能力实验结果 | 第45-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MTS基因簇可直接调控EPS的产生进而调控S运动 | 第50-62页 |
·实验材料 | 第50-52页 |
·菌株及质粒 | 第50-51页 |
·培养基 | 第51-52页 |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仪器耗材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mts与pilA双敲除突变株的构建 | 第52-53页 |
·回补菌株的构建 | 第53-54页 |
·菌株的EPS产生能力分析-染料结合法 | 第54页 |
·菌株的EPS产生能力分析-钙荧光白染色法 | 第54页 |
·社会性发育能力分析 | 第54页 |
·菌株的S运动能力分析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60页 |
·mts同源基因缺失及其回补菌株细胞表面EPS产生能力分析 | 第55页 |
·mts同源基因及pilA基因双缺失突变菌株及其回补菌株的EPS的产生能力分析 | 第55-57页 |
·mts基因参与的信号路径分析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Mts F在细胞中的定位分析 | 第62-72页 |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62页 |
·培养基 | 第62页 |
·实验试剂 | 第62页 |
·仪器耗材 | 第62-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目的蛋白和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3-64页 |
·目的蛋白和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64页 |
·荧光的检测 | 第6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重组质粒构建结果 | 第64-65页 |
·荧光观察结果 | 第65-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