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引言 | 第16-27页 |
1. 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 | 第16-17页 |
2. VEGF与血管生成 | 第17-18页 |
3. BMP4与血管生成 | 第18-19页 |
4. 多糖及岩藻聚糖硫酸酯 | 第19页 |
5. 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 第19-20页 |
6. 课题设计与思路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7页 |
第一章 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FP08S2抗血管生成的活性研究 | 第27-39页 |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27-2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样品与试剂 | 第28页 |
·实验溶液配制 | 第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 第28-29页 |
·管腔形成实验 | 第29页 |
·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hick Embryo Chorioallantotic Membrane,CAM) | 第29页 |
·MTT实验 | 第29-30页 |
·划痕愈合实验 | 第30页 |
·Transwell小室穿膜实验 | 第30页 |
·细胞免疫荧光 | 第30-31页 |
·统计分析 | 第3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1-35页 |
·FP08S2抑制体外管腔形成和体内血管新生 | 第31-32页 |
·FP08S2抑制HMEC-1 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 第32-34页 |
·FP08S2对HMEC-1 的生长活力没有显著的影响 | 第34-35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第二章 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FP08S2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性研究 | 第39-51页 |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39-41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样品与试剂 | 第39-40页 |
·实验溶液配制 | 第40-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细胞培养 | 第41页 |
·VEGF诱导的管腔形成实验 | 第41页 |
·基质胶栓塞实验 | 第41页 |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实验 | 第41-4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2-47页 |
·FP08S2能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而与VEGFR2结合能力最强 | 第42-44页 |
·FP08S2能竞争性抑制VEGF与VEGFR2结合 | 第44-46页 |
·FP08S2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抑制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 | 第46-47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三章 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FP08S2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51-69页 |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51-5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1-52页 |
·样品与试剂 | 第52-53页 |
·实验溶液配制 | 第53-5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5-59页 |
·细胞培养 | 第55页 |
·蛋白浓度测定 | 第55-56页 |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56-57页 |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第57-59页 |
·管腔形成实验 | 第5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9-64页 |
·FP08S2抑制VEGFR2/Erk信号通路 | 第59-62页 |
·FP08S2下调VEGF及其转录因子的表达 | 第62-63页 |
·Erk抑制剂能下调VEGF和HIF-1α 的表达 | 第63-64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64-67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FP08S2在体内抗肿瘤的作用研究 | 第69-83页 |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69-7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9-70页 |
·样品与试剂 | 第70页 |
·实验溶液配制 | 第7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0-73页 |
·细胞培养 | 第70-71页 |
·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 | 第71页 |
·MTT实验 | 第71页 |
·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71-72页 |
·组织蛋白提取 | 第72-73页 |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73页 |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测定 | 第73页 |
·统计分析 | 第7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3-78页 |
·FP08S2抑制肺腺癌细胞A549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 第73-76页 |
·FP08S2抑制体内肿瘤血管生成 | 第76-78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78-79页 |
·讨论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第五章 海蕴岩藻聚糖硫酸酯NDH01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83-97页 |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83-8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83-84页 |
·样品与试剂 | 第84页 |
·实验溶液配制 | 第84-8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6-89页 |
·细胞培养 | 第86页 |
·管腔形成实验 | 第86-87页 |
·划痕愈合实验 | 第87页 |
·MTT实验 | 第87页 |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实验 | 第87页 |
·蛋白浓度测定 | 第87页 |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87-88页 |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第88页 |
·统计分析 | 第88-8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9-94页 |
·NDH01抑制HMEC-1 细胞的管腔形成、细胞增殖与细胞迁移 | 第89-90页 |
·NDH01抑制Smad1/5/8、Erk和FAK的磷酸化 | 第90-92页 |
·NDH01靶向BMP4并抑制BMP4诱导的血管生成 | 第92-94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94-95页 |
·讨论 | 第94-95页 |
·小结 | 第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全文总结 | 第97-99页 |
附录 | 第99-103页 |
缩略词表 | 第99-100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 第100-103页 |
作者简历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