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一、绪论 | 第11-16页 |
(一)前言 | 第11-12页 |
(二)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第12-13页 |
1、选题的价值 | 第12-13页 |
2、选题意义 | 第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五) 非对称性传播和危机传播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非对称性传播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危机传播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二、非对称性理论与危机传播 | 第16-21页 |
(一)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缘起发展 | 第16-17页 |
(二) 非对称性传播 | 第17-18页 |
(三) 危机传播 | 第18-21页 |
1、危机的内涵 | 第18-20页 |
2、危机传播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三、对称性传播、非对称性传播与反对称性传播 | 第21-27页 |
(一) 对称性传播 | 第21-22页 |
(二) 非对称性传播 | 第22-24页 |
(三) 反对称性传播 | 第24-25页 |
(四) 非对称性传播与信息不对称、传播失灵、强制性传播的辨析 | 第25-27页 |
四、非对称传播下危机传播分析‐“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事件 | 第27-45页 |
(一) 事件回顾 | 第27-28页 |
(二) 《京华时报》背景介绍 | 第28页 |
(三) 《京华时报》报道内容分析 | 第28-37页 |
1、编排方式 | 第28-31页 |
2、报道语言 | 第31-32页 |
3、新闻配图 | 第32-34页 |
4、报道倾向分析 | 第34-35页 |
5、话语权集中化 | 第35-37页 |
(四) 农夫山泉危机传播分析 | 第37-39页 |
1、传播以微博为主 | 第37-38页 |
2、较少频次的其他传播活动 | 第38-39页 |
(五) 非对称性传播的体现 | 第39-42页 |
(六) 案例分析小结 | 第42-45页 |
五、非对称传播下危机传播的应对策略 | 第45-50页 |
(一) 对于危机主体而言 | 第45-48页 |
1、积极发声 | 第45-46页 |
2、主动参与意见竞争 | 第46页 |
3、联合意见领袖 | 第46-47页 |
4、建立价值认同 | 第47-48页 |
(二) 对于危机的传播者 | 第48-50页 |
1、适度传播 | 第48页 |
2、优化传播 | 第48页 |
3、持续传播 | 第48-50页 |
六、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