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芜及庐枞地区陆相次火山岩型铁矿床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研究
|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 ·我国铁矿资源现状 | 第18-19页 |
| ·国内外相关类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 ·宁芜及庐枞地区陆相次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IOCG型矿床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成矿流体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第25页 |
| ·流体的PVTX性质研究 | 第25-26页 |
|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 | 第26-27页 |
| ·存在问题和选题依据 | 第27-28页 |
| ·论文实物工作量 | 第28-29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30-42页 |
| ·长江中下游区域地质背景 | 第30-32页 |
| ·宁芜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 第32-37页 |
| ·地层 | 第32-35页 |
| ·区域构造 | 第35-36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36-37页 |
|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7页 |
| ·庐枞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 第37-42页 |
| ·区域地层 | 第38页 |
| ·区域构造 | 第38-40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40-41页 |
| ·区域矿产分布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42-72页 |
| ·梅山铁矿床 | 第42-58页 |
| ·矿区地质 | 第42-49页 |
| ·矿化特征 | 第49-58页 |
| ·泥河-罗河铁矿床 | 第58-72页 |
| ·矿区地质 | 第58-64页 |
| ·矿化特征 | 第64-72页 |
| 第四章 测试分析方法 | 第72-77页 |
| ·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72-73页 |
| ·均一法测温 | 第72页 |
| ·爆裂法测温 | 第72-73页 |
| ·物相分析 | 第73页 |
|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 第73页 |
|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73页 |
|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 第73-75页 |
| ·单矿物/全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成分分析 | 第73页 |
| ·电子探针主量成分分析 | 第73-74页 |
| ·LA-ICP-MS主、微量元素成分分析 | 第74-75页 |
|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 第75-77页 |
| ·H-O同位素 | 第75页 |
| ·C-O同位素 | 第75页 |
| ·S同位素 | 第75-76页 |
| ·Pb同位素 | 第76-77页 |
| 第五章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第77-113页 |
| ·辉石 | 第77-91页 |
| ·石榴石 | 第91-94页 |
| ·磷灰石 | 第94-99页 |
| ·形貌和晶胞参数 | 第94-95页 |
| ·主量元素 | 第95页 |
| ·微量和稀土元素 | 第95-99页 |
| ·磁铁矿 | 第99-113页 |
| ·形貌和晶胞参数 | 第99-100页 |
| ·主量元素 | 第100-104页 |
| ·微量元素 | 第104-109页 |
| ·稀土元素 | 第109-113页 |
| 第六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113-159页 |
| ·天然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113-153页 |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113-116页 |
|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116-135页 |
| ·流体包裹体成分 | 第135-153页 |
| ·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实验研究 | 第153-159页 |
|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 第153-155页 |
| ·合成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155-156页 |
| ·合成包裹体成分 | 第156-159页 |
| 第七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第159-180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59-169页 |
| ·S同位素 | 第159-163页 |
| ·Pb同位素 | 第163-169页 |
| ·成矿流体来源 | 第169-175页 |
| ·H-O同位素 | 第169-173页 |
| ·C-O同位素 | 第173-175页 |
| ·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 | 第175-176页 |
|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第176-180页 |
| ·矿床成因 | 第176-177页 |
| ·成矿模式 | 第177-180页 |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80-182页 |
| 致谢 | 第182-1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4-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