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改土归流与土民社会转型--以容美土司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23页
   ·选题背景、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第8-11页
     ·选题背景第8页
     ·选题理由第8-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概念界定第11-12页
     ·改土归流第11页
     ·土民社会第11-12页
     ·社会转型第12页
   ·文献综述第12-21页
   ·研究方法第21-23页
     ·田野调查法第21-22页
     ·文献分析法第22页
     ·口述史研究法第22页
     ·个案研究法第22-23页
第2章 改土归流前土民社会的状况第23-29页
   ·土司建制第23-24页
   ·社会经济第24-25页
   ·生活习俗第25-26页
   ·社会关系第26-27页
 小结:土民的“双重身份”第27-29页
第3章 容美土司改土归流过程第29-34页
   ·废除土司前的形势第29-30页
   ·废除土司的过程第30-31页
   ·废除土司后对土民社会的治理第31-33页
 小结:容美土司的废除第33-34页
第4章 土民社会转型的表现第34-55页
   ·土民身份认同转型第34-40页
     ·政治身份认同转型第34-36页
     ·地域身份认同转型——以鹤峰平山为例第36-40页
   ·社会控制体系转型第40-43页
     ·流官制度的确立第40页
     ·社会管理更加深入第40-41页
     ·家族化运动的兴起第41-43页
   ·地方经济转型第43-47页
     ·大量山川土地的开发第43-44页
     ·封建地主经济的形成第44-45页
     ·农业的恢复与发展第45-46页
     ·生产力的解放第46-47页
   ·社会文化转型第47-50页
     ·风俗礼仪第47-48页
     ·饮食节日第48-49页
     ·宗教信仰第49页
     ·民族语言第49-50页
   ·社会关系转型第50-53页
     ·民族之间的交流扩大第51-52页
     ·新型民族关系的构建第52-53页
 小结:从“蛮民之境”到“华夷一体”第53-55页
第5章 土民社会转型的原因分析第55-60页
   ·外力的作用:改土归流第55-56页
   ·文化的交融:汉文化的濡染第56-57页
   ·经济的过渡: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第57-58页
   ·民间的力量:土民的选择第58-59页
 小结:转型——多维力量的互动第59-60页
结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恩施少和文化研究
下一篇:传统民族村落的民间信仰变迁研究--以来凤县舍米湖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