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以江西省部分高校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11页 |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13页 |
·实证分析法 | 第13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3-14页 |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14页 |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法治”的相关概念论述 | 第15-17页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制观 | 第15页 |
·“法制”与“法治”的概念辨析 | 第15-16页 |
·传统人治与现代法治的显著区别 | 第16-17页 |
3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突出问题和表现特征 | 第17-22页 |
·突出问题 | 第17-20页 |
·法律知识不够 | 第17-18页 |
·法律意识不强 | 第18页 |
·法律信仰模糊 | 第18-19页 |
·用法能力较弱 | 第19-20页 |
·表现特征 | 第20-22页 |
·传统性与现代性碰撞 | 第20-21页 |
·被动性与主动性冲突 | 第21页 |
·消极性与积极性摩擦 | 第21-22页 |
4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2-30页 |
·传统法律观念的负面影响 | 第22-23页 |
·“德主法辅”的仁治观 | 第22页 |
·“以言代法”的等级观 | 第22-23页 |
·“以讼为耻”的避讼观 | 第23页 |
·“重义轻利”的义务本位观 | 第23页 |
·现代法治环境亟待改善 | 第23-25页 |
·市场经济逐利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少数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现象的影响 | 第24-25页 |
·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 第25页 |
·高校法治观念教育的缺陷 | 第25-26页 |
·法治观念教育理念陈旧 | 第25页 |
·相关课程自身的欠合理性 | 第25-26页 |
·课程教师法律素养参差不齐 | 第26页 |
·法治观念教育实践性弱 | 第26页 |
·家庭教育因素 | 第26-28页 |
·家长法律素质普遍不高 | 第26-27页 |
·家庭教育中的各种弊病 | 第27-28页 |
·当代大学生自身因素 | 第28-30页 |
·心理发育不成熟,“三观”模糊 | 第28页 |
·价值取向功利化,缺乏学法内在动力 | 第28-29页 |
·法律实践参与不够 | 第29-30页 |
5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路径探析 | 第30-42页 |
·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 | 第30-34页 |
·培育现代先进法治文化 | 第30-31页 |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 | 第31-32页 |
·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 第32-33页 |
·发挥新闻媒体的法治宣传作用 | 第33-34页 |
·改善互联网环境 | 第34页 |
·健全高校法治观念教育体制机制 | 第34-38页 |
·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 第35-36页 |
·深化法治观念教育的理论教学改革 | 第36-37页 |
·增设法治观念教育的实践性环节 | 第37-38页 |
·家长改善家庭教育 | 第38-39页 |
·家长提高自身法律素养 | 第38页 |
·培养子女的规则意识 | 第38-39页 |
·采用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 第39页 |
·当代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 | 第39-42页 |
·加强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 第39-40页 |
·加强思想道德自我教育 | 第40-41页 |
·发挥学法的主观能动性 | 第41-42页 |
6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 (问卷) | 第48-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