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刚度和延性优化设计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刚度理论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 ·延性理论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本文解决的问题 | 第17-18页 |
| 2 重要构件延性的控制 | 第18-25页 |
| ·延性与抗震的关系 | 第18-20页 |
| ·强柱弱梁和强墙弱梁的设计 | 第20-22页 |
| ·强柱弱梁的设计 | 第20-21页 |
| ·强墙弱梁的设计 | 第21-22页 |
| ·强剪弱弯的设计 | 第22-23页 |
| ·梁的强剪弱弯设计 | 第22-23页 |
| ·剪力墙的强剪弱弯设计 | 第23页 |
| ·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重要构件刚度的控制 | 第25-43页 |
| ·地基基础的刚度设计 | 第26-30页 |
| ·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的刚度设计 | 第27-28页 |
| ·筏板基础的刚度设计 | 第28-30页 |
| ·结构嵌固端的确定 | 第30-33页 |
| ·计算嵌固端的选择 | 第30-31页 |
| ·抗震嵌固端的选取 | 第31-33页 |
| ·梁的刚度设计 | 第33-38页 |
| ·主梁刚度设计 | 第33-36页 |
| ·连梁的刚度设计 | 第36-38页 |
| ·柱子刚度设计 | 第38-39页 |
| ·墙的刚度设计 | 第39-40页 |
| ·板的刚度设计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4 结构整体刚度和延性的控制 | 第43-55页 |
| ·结构总体布置原则 | 第43页 |
| ·结构整体尺寸的控制 | 第43-44页 |
| ·位移角的控制 | 第44-45页 |
| ·位移比和周期比的控制 | 第45-48页 |
| ·位移比的控制 | 第45-47页 |
| ·周期比的控制 | 第47-48页 |
| ·刚度比的控制 | 第48-49页 |
| ·刚重比的控制 | 第49-50页 |
| ·剪重比的控制 | 第50-51页 |
| ·轴压比的控制 | 第51-53页 |
| ·轴压比模型调整 | 第51-52页 |
| ·轴压比与剪跨比、剪压比的区别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5 工程实例分析 | 第55-75页 |
| ·基于刚度和延性优化设计理论的工程案例一 | 第55-62页 |
| ·工程概况介绍 | 第55页 |
| ·重要受力构件的设计要点 | 第55-59页 |
| ·结构布置和荷载的取值 | 第59-60页 |
| ·SATWE 部分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60-62页 |
| ·结构模型的建立和调整 | 第62页 |
| ·结构刚度和延性性能的分析 | 第62-71页 |
| ·结构平均重度的分析 | 第63-64页 |
| ·工程实例位移角、位移比和周期比分析 | 第64-67页 |
| ·工程实例刚度比、刚重比和剪重比分析 | 第67-69页 |
| ·工程实例轴压比分析 | 第69-70页 |
| ·工程实例框架柱占总地震倾覆力矩百分比分析 | 第70-71页 |
| ·非基于刚度和延性优化设计理论的工程案例二 | 第71-73页 |
| ·工程概况介绍 | 第71页 |
| ·结构布置和结构模型的建立与调整 | 第71-73页 |
| ·结构的刚度和延性性能分析 | 第73页 |
| ·结构经济性分析 | 第73-75页 |
| ·工程量统计 | 第73-74页 |
| ·经济性对比 | 第74-7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