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生物制氢 | 第11-15页 |
| ·发酵细菌 | 第11-12页 |
| ·真核藻类(绿藻) | 第12页 |
| ·蓝细菌 | 第12-13页 |
| ·光合细菌 | 第13-15页 |
| ·微生物利用秸秆制氢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农作物秸秆的预处理方法 | 第15-16页 |
| ·秸秆水解液脱毒处理方法 | 第16页 |
| ·微生物利用秸秆产氢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高效产氢光合菌的筛选及产氢特性研究 | 第19-36页 |
|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19-20页 |
| ·菌种来源 | 第19页 |
| ·实验仪器及装置 | 第19-20页 |
| ·培养基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 ·光合细菌富集方法 | 第20页 |
| ·光合细菌扩大培养方法 | 第20-21页 |
| ·光合细菌的产氢方法 | 第21页 |
| ·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光照强度的测定 | 第21页 |
| ·pH 值的测定 | 第21页 |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1页 |
| ·氢气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2-32页 |
| ·光合菌群富集 | 第22页 |
| ·光合菌群扩大培养 | 第22页 |
| ·排氧方式的选择 | 第22-23页 |
| ·光合菌群菌体形态 | 第23-24页 |
| ·光合菌群生长曲线 | 第24-25页 |
| ·碳氮源对产氢的影响 | 第25-28页 |
| ·pH 值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接种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光照强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光照方式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培养温度的影响 | 第32页 |
| ·正交实验 | 第32-34页 |
| ·实验方案 | 第33页 |
| ·实验结果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3章 光合菌群发酵秸秆水解液制氢研究 | 第36-53页 |
| ·秸秆水解液产氢培养基 | 第36页 |
| ·光合菌群产氢方法 | 第36页 |
| ·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 ·还原糖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 ·pH 值及氢气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 ·光合细菌的驯化及富集培养 | 第37-38页 |
| ·硫酸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固液比的影响 | 第39页 |
| ·水解时间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水解温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水解液脱毒方法对产氢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 ·培养基的优化 | 第43-46页 |
| ·氮源的影响 | 第43-44页 |
| ·P 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NaCl 浓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 ·NaHC0_3 浓度的影响 | 第46页 |
| ·金属元素对产氢的影响 | 第46-50页 |
| ·M0~(2+)浓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 ·Mg~(2+)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Cu~(~(2+))浓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 ·Fe~(2+)、Ni~(2+)、C0~(2+)、C1~(3+)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产氢条件优化 | 第50-52页 |
| ·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详细摘要 | 第6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