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导论 | 第13-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研究进路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比较法研究法 | 第21-22页 |
·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法结合 | 第22页 |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22-23页 |
2.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分析 | 第23-34页 |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及运作流程 | 第23-26页 |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 第23-24页 |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 第24-26页 |
·资产证券化的属性与法律本质 | 第26-30页 |
·资产证券化的结构性融资属性 | 第26-27页 |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本质 | 第27-30页 |
·资产证券化不同环节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30-32页 |
·债权让与环节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30页 |
·SPV构建环节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30-31页 |
·信用增级环节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31页 |
·证券发行、监管环节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31-32页 |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 | 第32-34页 |
·资产证券化法律的缺失风险 | 第32页 |
·资产证券化法律不严密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 第32-33页 |
·银行构建公司型SPV的法律制度障碍 | 第33页 |
·银行向SPV转让基础资产的法律风险 | 第33-34页 |
3. 我国资产证券化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 第34-43页 |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第34-37页 |
·信息不对称模型 | 第34-35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5-37页 |
·信息不对称的一般法律规制 | 第37-38页 |
·发放贷款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 第38-39页 |
·基础资产出售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 第39页 |
·证券发行、服务及管理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 第39-41页 |
·SPV与投资银行之间的道德风险 | 第40页 |
·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 | 第40-41页 |
·证券交易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 第41-43页 |
4. 我国资产证券化中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分析 | 第43-51页 |
·不完全信息下发起人与SPV之间的博弈 | 第43-46页 |
·不完全信息下发起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 第46-48页 |
·模型假定 | 第46-47页 |
·模型推导 | 第47-48页 |
·不完全信息下评级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 第48-50页 |
·模型假定 | 第48-49页 |
·模型推导 | 第49-50页 |
·不完全信息下发起人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 | 第50-51页 |
5. 信息监管:构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体制——以次贷危机为契点 | 第51-58页 |
·信息不对称的制度根源:信息监管缺失 | 第51-53页 |
·国外信息监管制度改革的实践 | 第53-55页 |
·美国 | 第53-54页 |
·英国 | 第54-55页 |
·日本 | 第55页 |
·构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信息监管制度体系 | 第55-58页 |
·建立证券化信息共享机制,创建信息共享平台 | 第55-57页 |
·建立资产证券化及再证券化的全程信息披露制度 | 第57页 |
·加强与国际证券业信息监管机构的合作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