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吊兰生长及土壤酶活力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第一节 我国矿业的现状和危害第14-16页
   ·我国矿业的现状第14-15页
   ·尾矿区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第15-16页
 第二节 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方法第16-20页
   ·微生物修复第16页
   ·植物修复第16-18页
   ·动物修复第18-20页
 第三节 土壤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第20-22页
   ·土壤方面评价指标第20页
   ·植物和微生物方面评价指标第20页
   ·动物方面评价指标第20-21页
   ·综合评价指标第21-22页
 第四节 植物间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第22-26页
   ·化感物质的种类第22页
   ·化感物质的释放方式第22-23页
   ·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第23-26页
 第五节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26-28页
   ·本研究的内容第26页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 Cu 污染条件下吊兰生长及土壤修复的影响第28-41页
 第一节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 Cu 污染条件下吊兰生长及其富集特性的影响第29-3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实验材料第29页
   ·实验设计第29-30页
   ·测定方法第30-31页
   ·数据处理第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34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吊兰部分形态学指标的影响第31-32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吊兰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第32-33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吊兰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第33-34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吊兰对 Cu 富集特性的影响第34页
  3 结论第34-36页
 第二节 凤丹浸提液对 Cu 污染条件下吊兰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36-4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实验材料第36页
   ·实验设计第36-37页
   ·测定方法第37页
   ·数据处理第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39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37-38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土壤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38-39页
  3 结论第39-41页
第三章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 Cd 污染条件下吊兰生长及土壤修复的影响第41-53页
 第一节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 Cd 污染条件下吊兰生长及其富集特性的影响第42-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实验材料第42页
   ·实验设计第42-43页
   ·测定方法第43-44页
   ·数据处理第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47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吊兰部分形态学指标的影响第44-45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吊兰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第45-46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吊兰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第46-47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吊兰对 Cd 富集特性的影响第47页
  3 结论第47-48页
 第二节 凤丹浸提液对 Cd 污染条件下吊兰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48-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实验材料第48页
   ·实验设计第48-49页
   ·测定方法第49页
   ·数据处理第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2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49-50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土壤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50-52页
  3 结论第52-53页
第四章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 Pb 污染条件下吊兰生长及土壤修复的影响第53-64页
 第一节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 Pb 污染条件下吊兰生长及其富集特性的影响第54-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实验材料第54页
   ·实验设计第54-55页
   ·测定方法第55-56页
   ·数据处理第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59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吊兰部分形态学指标的影响第56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吊兰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第56-58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吊兰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第58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吊兰对 Pb 富集特性的影响第58-59页
  3 结论第59-60页
 第二节 凤丹浸提液对 Pb 污染条件下吊兰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60-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实验材料第60页
   ·实验设计第60-61页
   ·测定方法第61页
   ·数据处理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63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61-62页
   ·凤丹组织浸提液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62-63页
  3 结论第63-64页
研究结果与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获奖情况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淮南煤矿复垦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及污染评价
下一篇:重金属铅镉与两种淡水藻的相互作用